西藏幅員遼闊,面積達122.84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拉薩雖為西藏之政治、信仰、經濟中心,但仍無法代表西藏各地區不同的民俗與人文風貌。也只有到西藏才會明瞭,自己「知識中的西藏」與「想像中的西藏」,要比「實際的西藏」小得很多很多,而十天的行程在西藏的地圖上只是一點的範圍而已。
目前西藏常住的人口約276萬人(2005年),牧民約有28萬人,拉薩約40餘萬人,藏人約占85%仍為多數的民族。而中共長期以「經濟開發」之名,透過大量內地移民方式,企圖漢化藏區,但由於內地漢人無法適應高原氣候,成效不彰。
但是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開通(西寧至拉薩)後,拉薩更首當其衝,市場經濟的勢力長驅直入,中共挾經濟改革之名,改變藏人的淳樸價值觀念。據中共人民日報(西藏日報)2008年2月17日報導截至2007年拉薩市區登記私家車已逼近5萬輛。而2009年中共將於那曲地區,完成全中國最大物流中心(組配、交易、分流),積極開發西藏地區之礦產量、藥材,更強化西藏地區的軍事運能,青藏鐵路的交通便捷所帶來經濟的統戰與市場侵略,比槍砲鎮壓更恐怖!其實,台灣也在同樣的威脅中。
由於特殊的歷史淵源、地理環境、生活習俗構成了西藏獨特的民居形式,藏民為了適應雪域寒冷天候與強烈風沙,構建保暖避風的「碉房」建築。不過西藏市區在「都市化」、「現代化」的風潮中,許多傳統民居也多紛紛改建成集約式住宅,仿同碉樓形式,使用現代化建材,有的甚至朝「店面式」、「鐵捲門」取代傳統的木門。西藏的改變,從一般民眾住家型態就可以察覺。
但拉薩市郊的農區村落,仍有不少傳統的碉房民居。農區碉房大多為平房或二樓平房,而三樓以上的雕樓,則大多為西藏傳統貴族所修建。「碉房」位向大多「背風朝陽」,門窗大多朝東南向,西北面與底層、院壩(外牆)均不開窗,獨立但毗鄰同向建造,格局配置整齊劃一。
藏區民居並無專名,外人因其以土石砌築,屋頂簷牆四角的角柱均加高加粗,外觀狀似碉堡,故稱之為「碉房」,樓房形則稱之為「碉樓」。「碉房」大多就地取材,以土、石、木為主,平面配置呈方形,外牆上窄下寬,色樣均維持建材本色,樸素和諧
。內部除佛堂有唐卡裝飾外,仍以居家功能為導向,簡潔實用為主。外牆均已白色為基調,波浪的紋飾,則代表青稞繁榮茂盛,祈求豐收之意。
碉房的室內房間結構以「一間一柱」,俗稱「一把傘」,傳統的藏人建屋乃以「柱」為單位,一柱約為2公尺*2公尺面積,碉房的層高約為2.2公尺到2.4公尺,在拉薩地區碉房為平頂式屋頂,藏人可在屋頂懸掛經幡、敬神與娛樂活動。落水口設於簷牆下方以U形鐵槽做為落水管。
農區傳統的碉房大多為二樓,樓梯為活動式木梯,遇有襲擊時可將木梯收起,二樓可形成獨立防禦空間,但現在大多改為固定式的鐵梯、甚至使用鋼筋水泥梯。而除傳統的土磚、石砌也開始由窯燒的空心磚、鋼筋混凝土所取代,粗糙的白灰泥表面也開始改用水泥沙漿粉光。
碉房正門大多設於向陽的正面,大門上均設置吉祥或驅邪的牛羊角、頭殼,保佑生畜平安。院壩上均貼滿或堆疊曬乾牛糞或柳枝,為藏人生活中天然的燃料。傳統碉房的底層均做為圈養生畜,左邊擺放農具,右側則儲放乾草,二樓為居住空間。不過,現在底層大多改為日常起居空間、廚房。牛隻則改圈養在院壩外,以石砌圍成簡易的圈養設施。
「白色」在藏人的生活世界中幾乎已經是一種崇尚,使用最為廣泛普遍;白色代表「白雲」、「純潔」、「觀世音菩薩」。藍色代表「天空」,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地」,綠色代表「水」,而不管是寺院、民居都可輕易看見經幡、門幔、窗幔上的色樣,這些也是藏民重要的信仰元素。
藏曆新年除夕當天早上抵達桑木村,家家戶戶的門前均以白灰繪製吉祥圖飾,嶄新的經幡正依靠院牆上,正等待上樓更新。村民們正打掃自家院門,按耐不住的孩子們,拿起刀劍玩起他們的遊戲,幾位年長的村民依循著傳統的習俗,在位於村中四個角落白塔焚香(燒煨桑)敬神,而我們這一群來自數碼世界的訪客,離他(她)們似乎好遙遠…好遙遠……;不僅是台灣與西藏的距離!
阿達碼 2008/02/25
彰化芳苑
█ 請參考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中國人民日報-西藏新聞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