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遷、黃永鑿兄弟合建之洋樓,位於得月樓左前方與黃輝煌洋樓前後緊鄰,完工於1934年,為二樓「五腳基」的洋樓形式,坐北朝南,三開間左右對稱,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樓層縱深宏大,分前後兩座樓梯作為上下之用。而樓後配置廚衛空間,設置樓頂為平台式,灶間仍維持集水、儲水的傳統。
黃永遷兄弟洋樓的門面融入傳統「凹壽」的設計,窗楣裝飾、柱頭造型、彩繪色調、彩磁面磚則採中西合璧的吉祥飾物,室內地面統一的龜紋飾與門板的洋樓式樣,顯示設計者已經有視覺識別的概念,中央山頭上氣勢昂揚的「紫雲衍派」,樓層各部位多種魚獸造型的落水口設計,尤其正立面廊柱柱頭上可愛天使的泥塑,讓人油然升起一股欣喜的心情,是水頭聚落中最有濃郁異國情調的「番仔樓」。
不過,金門關心古蹟的人士,可不會如此想像;2005年年底,黃永遷、黃永鑿洋樓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耗資1895萬下修復竣工,在2006/1/29-2006/2/12對外開放民眾參觀,未料洋樓牆面粉紅色的引發批評,讓金管處原本以辦喜事慶祝的心情,一時間不知所措。
「色調」與「光影」是直觀視覺上最能觸動感性與想像的關鍵,也最容易喚醒人們對照性的記憶。但色調是「科學」與「自然」之間磨合的問題,一般的油漆廠均能透過色層儀器與光譜分析等技術調和出人們想望的顏色,民間專業人士也有一套國際通用的標準色卡參照,但唯獨「歲月的容顏」無法調製。
「歲月的色差」常常是專業維修古蹟技術人士與民眾感性的心理需求間,最大落差的徵結點。黃永遷洋樓的色調爭議,或許應該還有一些不同面向的思考與理解。
一、在金門地區出洋客僑匯興建番仔樓的年代,各聚落家族無不極盡心思,爭奇鬥豔,在水頭聚落中黃永遷洋樓是屬於晚期的建築,粉紅色系是當時流行的主色調,這裡從得月樓槍孔窗楣的顏色得到印證。
二、而在所有色調裡面以紅色系最容易褪色,黑色系的耐光性最好,目前新穎的黃永遷洋樓牆體中鮮豔粉紅的色調,
再不出一年之後,我們一樣可以清晰地看見逐年老化斑剝的歲月痕跡。
我想,「時間」才是「歲月的容顏」最佳的調和劑。
阿達碼 2006/08/13 彰化芳苑
■ 參考延伸閱讀:
文建會-世界遺產知識網-金門與烈嶼的洋樓民居建築。
金門縣賢庵國民小學-金門島的建築。
金門縣政府-金門縣歷史建築。
台閩地區歷史建築資料庫-金門地區。
金門縣政府-關於金門-地理位置-人文概況-自然環境-精神象徵。
台灣大學--歷史科中學教師進修網--歷史的金門。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傳統聚落-水頭聚落。
ETtoday旅遊玩家-
金門建築美。
民視新聞-台灣筆記-郁達夫。郁達夫與風雨茅廬。
水頭黃永遷洋樓斥資修復紀錄島鄉移民史血淚斑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