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翕相」(閩南話;意即拍照)這件事,對於年紀稍長的農友,多半不喜歡成為被拍攝的主角,尤其是在不熟識的情況下。而農作的過程中農友多數會極力迴避鏡頭,並刻意將身軀壓低或將轉向背對鏡頭,但在長期的陪伴與信任關係的建構中,才慢慢地理解老農友們對「翕相」的忌諱與不同的想法。
「翕相機」在日治時期與戰後的台灣,都是屬於仕紳與權貴子弟的時尚表徵,而老農友對「相片」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長輩的「遺照」。早期相機原理的知識並不普及,鄉下老人家對照相「顯影」的驚奇,會做成直接聯想成「魂」、「魄」被機器覆蓋攝取的恐懼,而閩南話「翕」有揚開又覆合之意。
再者,農友們最不希望「下世人擱再出生做作田儂」(閩南話),而農忙時衣服沾滿泥土蓬頭垢面的模樣,萬一被「攝」住,好像永世得要勞勞碌碌一般。另擔心種田辛苦的模樣也怕讓後世子孫沒有面子,所以要照相最少也要化點妝、穿得體面一些才行。
不過,幾年來會不定期整理檔案沖洗相片分贈給農友們紀念收藏,讓大家辛勤的農耕留下珍貴的回憶。現在她們反倒是擔心「底片」很貴,會阻止我不要拍那麼多。即使解釋這是「電子仔翕相機」不需要底片,不用多花錢,他們還是半信半疑。看來釋放他們困惑的唯一方式,就是送一部簡易的數位相機,讓農友們親自享受新鮮的數位經驗。
二林舊社聚落的秋作「土豆」在10月23日到10月31日前後已完成採收的工作,採收機的駕駛師傅像似操作機械戰警,是採收現場的焦點。採收後土豆園不久會出現撿拾土豆莢的農婦,撿拾田間土豆莢,撿拾並非販售,而是作為家中的餐點。由於土豆產期集中,夜間採收仍無法避免。夜間採收十分辛苦,採收率又比日間採收率稍低一些,但為了「糶豆」(整批批售給盤商)時間不會落單,往往就忍痛接受夜間採收的安排。
今年以「川仔」的收量與品質均佳,可以說是秋作花生的第一名,在採收時「川仔」運載土豆的氣勢就已展現自信的樂暢,一起「放伴作」的農友們一起起鬨要「川仔」請客,「川仔」樂得打電話訂便當加菜。
這一季秋作花生的價格,以11號普遍在30-32元(每台斤),換算每公斤約為50-53元間,受雲林北港、元長、褒忠部分產區出現不明原因枯黃與果莢不良的影響,價格穩定趨堅。「川仔」的土豆收量平均超過6000斤(每公頃3600公斤),對此間的農友而言可以說是「大船入港」。
土豆採收後的遺留在田間的「土豆藤」,在乾燥北風的吹拂下,不消幾天光景,原本鮮綠的莖葉已失水枯黃,「總仔」和「董仔」貼心地用竹竿將「土豆藤」翻捲同股壟狀,便於養羊農戶的收載,腰間的胚布袋則是收納撿取採收後遺漏在土壟上乾燥的土豆莢,對於「勤儉」的堅持,正是傳統農友的本色與台灣農村最珍貴的價值。
「土豆藤」曾是傳統畜養牛、羊隻在秋冬季節的補充草飼,在完全飼料廉價興盛的年代,「土豆藤」被遺棄或焚燒。但在2007年的高糧價之後,讓一些牛羊的畜養戶,意識到作物收成後殘餘莖葉的再生利用,許多農業資材也正朝回復傳統農作的方向發展,讓人感受到農村順應外部變動一股生生不息的動能!
阿達碼 2010/11/05 彰化芳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