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寮」舊地名「板寮」,源於昔日沿海附近有面積廣闊「板仔樹」,先民渡海來台後,鋸木搭寮而居,形成聚落因此得名,後改名為「枋寮」。這也是台灣各地早期拓墾先民以「地形」、「地物」、「河川」等自然地景意象為地名的初始,充滿了淳厚的鄉野趣味。
清光緒前,鳳山縣最南的管轄地就是「北旗尾庄」、「水底寮庄」、「枋寮庄」,統稱「三寮」,為閩南、平埔混居聚落。在屏東平原開發史上,「三寮」是唯一沒被客家六堆勢力所摧殘焚搶的地方,這和水底寮庄林家的武力有關,使得客堆不敢躍進(註)。 屏東枋寮鄉地處屏東平原與恆春半島的交界,西部縱貫鐵路的終點,南迴鐵路的起點站,亦是省道台1線、台17線公路交會之地,鄉內並有屏東縣最大的工業區-「屏南工業區」,以蓮霧、漁產養殖聞名。
而「東海村」位於枋寮鄉的北端,日治時期為進入枋寮鄉的門戶,今日仍能在村內發現多幢古厝(謝家古厝、李家古厝、林家古厝),可想見日治時期村莊中的繁華榮景。
█
李家古厝
「李家古厝」與「謝家古厝」僅數百公尺之距,建築年代稍後於謝家古厝6年,雖仍為傳統三合院形制,但營建工法與裝飾風格,卻是與謝家古厝大異其趣。或許,這也是昔日不同姓氏的地方望族,用以突顯或對比家族社經地位的方式。
「李家古厝」建於戌辰年(昭和3年、1928年),位向坐朝北偏西,正身為五開間,左右護龍為三開間格局,正面設高聳院牆,院牆以洗石子直櫺窗與綠釉瓶為裝飾,中央設置院門,讓封閉的內埕具有隱密性。而正面山牆、鳥踏、院門、門廊均以艷麗的彩磁面磚為裝飾元素,蘊含出李家古厝建築富華的質感,也形成古厝的視覺焦點。
而正身、左右護龍的出屐簷廊,採鋼筋混凝土仿出挑斗拱式樣,表面並施以彩繪,工法先進,簷廊上托木則採傳統木作,雕工精湛。正身為斗子砌牆體,左右護龍則為清水磚砌,台度下施以洗石子與彩磁面磚裝飾,正廳維繫創建風貌 ,精緻的木雕與彩繪,左右壁堵上懸掛後世參與地方事務匾額,以彰顯出李家在地的政經影響力;目前在任的屏東縣議員林郁虹女士則是李家的媳婦。
若以傳統民居建築而言,「李家古厝」的佔地面積並不大,不過那一天,老太太利用冬日難得的暖陽,在迷你的院埕中曝曬被單衣物,樸實而緩慢的畫面,心中有一股難抑想念老家的衝動!
█
謝家古厝
東海村謝家古厝建於壬戌年(大正11年
1922年),由謝天從(1874-1933)、謝天賞兄弟所創建,謝氏兄弟為昔日水底寮、北勢寮首富,擁有土地近千甲,而謝氏兄弟從台南安平到枋寮發跡的過程則充滿傳奇。 (註)
謝家古厝為一進左右護龍傳統三合院格局,禾埕庭院廣闊,外加西式山牆院門,位向坐東朝西,正身與護龍均為五開間,正身左右次梢間設「禮門」、「義路」,簷廊作出屐挑樑作磚砌拱門,簷下作水車堵裝飾,牆堵為斗子砌磚牆,台度下均以彩磁面磚裝飾,窗楣上均施以吉祥白灰泥塑,與磚牆形成紅白強烈對比。
院門採西式造型,左右磚柱採維多利亞磚造紅白相間裝飾風格,門額上有謝氏堂號「寶樹」泥塑,背面塑「雲霧夕照」。大門曾在1966年為方便農機運榖車輛進入內埕,而將大門加寬修整,左右泥塑對聯與中央山牆上泥塑已經剝落,山牆頂端依稀可見老鷹展翅飛翔的支架,左右望柱以亭軒為造型,營造出優雅的氣氛。
謝氏兄弟為枋寮地方望族,日治時期又曾任保正、庄長,據說每日人來人往猶如銀行熱鬧,院埕前後並種有果樹環繞,成為謝氏宗族緬懷的光景。不過,今日前方外圍建物已逐漸覆蓋老厝,僅留前方通路,加上燥熱的陽光積蓄在柏油面的內埕裡,讓人有一種被壓抑而無法獲得釋放的情緒。
阿達碼 彰化芳苑
2008/12/13
█
請參考延伸閱讀
屏東縣枋寮鄉公所。
屏南工業區-屏南社教站。
█
備註: 林順隆先生提供(2008/12/15)
關於「
東海村」,清朝稱「北旗尾」,現在的當地人也都稱「北旗尾」。
光緒元年以前,鳳山縣最南的管轄地就是「北旗尾庄」、「水底寮庄」、「枋寮庄」,統稱「三寮」,為閩南、平埔混居聚落。在屏東平原開發史上,「三寮」是唯一沒被客家六堆勢力所摧殘焚搶的地方,這和水底寮庄林家的武力有關,使得客堆不敢躍進。北旗尾庄貧窮的謝家兩兄弟,因砍樹挖到寶藏而發跡,這是堂號「寶樹」之由來,神壇上也寫「金樹、銀樹」四個字在祭拜。當時謝家雖一時致富,田產決無百甲之巨,稱不上首富。日治之初,依地籍資料顯示,以水底寮庄林家、枋寮庄董家(董興家族)、林家(林夢三家族)、水底寮庄陳家(景春農園)為最富有。民國以後,謝家之子謝順益(台大法學系畢業),當過枋寮鄉鄉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