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講,風颱嘜擱來囉!」這是兩、三天來田野間農友們最關心的話題,甚至不時地探詢氣象局網站的颱風預報,指著螢幕上的衛星雲圖,猜測颱風會往哪個方向轉動,架式十足。直到今天(8/21)上午確認如麗NURI遠離,農友們一顆顆忐忑的心才稍稍安定下來,露出歡喜的笑容。
七月開始「苦瓜」逐漸進入盛產的季節,但平均交易價格總維持在每公斤9-16元之間,可說是「瓜農的苦,比苦瓜還苦」。一直到「卡玫基颱風」、「鳳凰颱風」後,價格才逐漸回升,截至8/21全省各地苦瓜平均交易在每公斤28-45元(不分級)區間波動,而好品級的苦瓜每公斤單價可達90元,這對栽種苦瓜的瓜農,是難得穩定的高價。
由於「苦瓜」具有苦味,在民間傳統飲食上並不討喜,且又有「苦」字,在祭祀、喜慶宴會的菜餚中,也成為另類的忌諱。但這幾年來由於生機飲食逐漸為國人所接受,且《本草綱目》記載,苦瓜微苦、寒、無毒,具有除邪熱等功效。在炎夏用來佐餐(涼拌、果汁),可以清熱解暑,促進食欲,也成為盛夏藥食兩用最熱門的蔬菜。
「苦瓜」的種植面積,在1999-2002年達3000公頃為高峰,當時台南柳營鄉、屏東的崁頂鄉為全台白玉苦瓜重鎮,天下雜誌2001年曾分別以「微笑,在豐收的苦瓜棚下」、「苦瓜田裡找到甘甜」做為「微笑台灣319鄉」的主題,名噪一時。
「苦瓜」為一年生蔬菜,耐熱性極高,雜交品系多樣化,栽種的方式,中南部各有不同,有的採「網室平架式」(雲林)、「隧道式棚架」(台南、屏東)、「溝渠式棚架」(彰化),而主要的考量來自於風候的變化、因應輪作需要與農友的採收習慣。
彰化社頭的苦瓜,這些年來農友逐漸種出口碑,成為「芭樂」之後,社頭鄉夏季重要農產品。社頭的苦瓜的品種主要「白玉苦瓜」(白色)、「青苦瓜」(深綠色),農友們習慣以顏色分辨品種,管它「花蓮幾號?」。栽種的棚架採「溝渠式棚架」,主要是利用溝渠中灌溉的水,成為採收時浮動的載具,而且收成後棚架可再轉種小黃瓜或是其他瓜果。
走訪社頭鄉湳底村潘厝巷的「芳遠堂」,巧遇在苦瓜田疏理苦瓜莖蔓的劉姓農友,他們夫婦全身「武裝」打扮,可以看得出來他(她)完善地保護自己,用來阻絕過度的陽光照射。
但是,卻意外發現農友腰間背著一頂斗笠,穿著實在很不搭調。而農友是這麼解釋的:「汝無知影,日頭有哇毒,彎下去,後壁骨晒佮哀哀叫,後壁加一頂笠仔,哇好用咧!」(閩南話)原來這是農友在彎腰農作時背部的隔熱措施。「收成靠天公,身體靠自己」(閩南話),他們夫婦在田間辛苦耕作,懂得珍惜與保護自己實在值得喝采!
農友們的熱誠往往是很直接,只要你願意停留與聆聽,等他們話匣子一開,就會驕傲地分享栽種的種種困難,如何防蟲;如何用廢棄的光碟片驅鳥;如何施肥日本肥與台灣肥?最後,就是順手摘幾顆苦瓜送給你,成為社頭最甜美的伴守禮!
阿達碼 彰化芳苑 2008/08/22
█ 請參考延伸閱讀
台肥季刊-台灣苦瓜概說。(2006/12)
國科會科普知識-藥食兩用的東方蔬菜-苦瓜(200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