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民居建築中常見的「堂號」,均為中國大陸閩、粵等漢族移墾台灣,落腳生根後追本溯源,彰顯祖德的方式,有的以祖先「發祥地」、「望出地」為名或是祖先的傳說典故做為「堂號」,但有同姓却來源地不同,而各有解釋,各取所需。
當然,日治時期也不少是「與時俱進」自立堂號或是自取優雅宅名,用突顯家族社經地位或是人文時尚的宅風。不過,不管「堂號」為何,一般均表現在廳堂或是門樓的門額上等醒目處。
「楊梅壢」(楊梅)最早的拓墾者之一,即是來自廣東惠州府的鄭大模,曾參與清乾隆50(1785年)諸協和墾業團體開拓「楊梅壢」,並為佃首的代表,今在楊梅鎮上有以其命名的「大模路」(楊梅里),以表彰大模公對墾拓楊梅的貢獻。傳統上鄭氏均以「滎陽」為堂號,但鄭大模派下有五房,其房厝則均以「道東」為堂號,其解釋不一。但「道東」會直接聯想到彰化和美的「道東書院」,是以朱學而道東,亦謂王道東來而定名。
位於楊梅鎮西高山頂1號的「道東堂」,即為鄭大模派下四房鄭仁涯所建,創建於大正元年(1912年),為二堂四橫屋,外埕前有蓮花池,宅第面積廣大,四周均植刺竹圍護,為楊梅一帶著稱的「雙堂屋」,佔地約為5000餘坪,屬鄭氏四房鄭仁涯派下公厝。前年,正廳祖先靈位移往「鄭氏祖厝」合龕,目前因閒置而逐漸荒落中。
鄭氏「雙堂屋」,位向坐東南朝西北,主體為磚木結構,牆體採卵石砌牆基、紅磚牆砌,亦有部份採土埆牆體。一進門廳為七開間,雙燕尾屋頂脊飾,曲線優雅,門廳前採出挑,後作簷廊,採梭形廊柱,簷廊棟架雕飾拙實。二進為正廳,採硬山馬背,正廳門額上塑有「道東堂」堂號,左右次間窗楣上有「清風」、「明月」書繪裝飾,左右護龍(橫屋)為土埆牆體,維繫客家簡居的生活風格。
目前「雙堂屋」仍有鄭家後世子孫居住其中,但左外護龍(橫屋)屋頂崩塌,損毀嚴重。不過,站在遠處看,蓮花池照映著古厝的身影,依稀可見往昔風韻。
阿達碼 2007/07/31 彰化芳苑
█ 請參考延伸閱讀
楊梅鎮公所。
楊梅戶政事務所。
認識台灣傳統民居-桃園縣文化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