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麻豆林家」」的始祖林文敏(1778-1840)福建安溪人,清
嘉慶4年(1799年)隻身渡台,以一根扁擔當挑夫起家,吃苦耐勞、克勤克儉,發跡於製糖,並銳意經營糖坊、米糧生意與大陸通商遂成鉅富。林文敏育有八子,各房下兒孫成就斐然,紛獲功名(註一),乃自同治年間各房派下陸續在麻豆分別建造了七座面積廣大的宅邸(六房無後),各房均設有私塾(學仔)教育子孫,為昔日台南府城外最大豪門宅群。「麻豆林家」七房厝宅第從而與台中霧峰林家、台北板橋林本源並稱「台灣三大林宅」,鼎足而立,是「麻豆林家」發展的鼎盛時期。
日治時期,「麻豆林家」各房派下對日殖民政府態度不一,林家的發展亦受到不同程度的壓抑,而家族成員又漸次遷離本居地「麻豆」,移往台南、高雄等各地定居。國民政府治台後,實施「三七五減租」與「耕者有其田」政策,「麻豆林家」七房雖失去土地資產的優勢,但仍承襲「麻豆林家」名望,位重一方。
1970年初,台灣推動「十大建設」中山高速公路(國道1號)在1978年10月31日中沙大橋啟用後,南北全線正式通車,帶動沿線鄉鎮地產飛漲。而「麻豆林宅」中首當其衝的是三進多護龍的「新四房」祖厝,因後世變賣地產改建連棟三樓販厝,於民國67年(1978年)5月,將中軸線左側宅第剖半拆除,而成為後稱的「半邊厝」,當時雖經族人勸解爭端與社會譁然的批評,但仍無法改變古厝的劫數。
在「半邊厝」之後,麻豆地區陸續有許多傳統古厝加入改建行列;1988年7月,「五房厝」在保留與改建的掙扎中,拆卸屋構元件遷移至彰化花壇鄉的「台灣民俗村」,重組成為「昨日台灣」的展示屋,而觀照實景,宛如沉幽離落的獨居老人。目前「麻豆林宅」中被有心後世留存下來的僅有「三房厝」與「八房厝」,他(她)們守護的不僅是歷史建築,而是「林文敏-克勤克勞、任勞任怨」的穩斂家風。
而能幸運地拜訪「麻豆林家」中僅存的幾幢古厝,是個人莫大福氣!
█
和樂家居-三房厝
「三房厝」建於清光緒7年(1881年),是「麻豆林宅」各房厝中最「年輕」的古厝。形制為二進左右雙護龍四合院,位向座西朝東,是目前「麻豆林宅」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幢。但由於民國78年(1989年)9月21日凌晨,門廳左右牆角墀頭上的石獅與「武魁」木匾相繼被偷後,從此林家三房厝對一些冒失的訪客,便採取了懇辭的態度。
已故「南瀛文獻」顧問林永塘先生,即是麻豆林家三房之後裔,身前對麻豆林家遷臺發展沿革事略與各房厝歷史記載甚詳,大概是研究「麻豆林家」人士不可或缺的文史資料。2007年1月27日(六)適逢其冥誕,其子林育良與叔叔林秀雄先生兩人在廳前,商討古厝的維護事宜,叔姪對話輕鬆、幽默和樂,是現今家族中難得一見情景。
「三房厝」內部空間格局,左右均衡配置,內外護龍間由過水廊連接,形成天井,成為居家內部的活動空間。「三房厝」外埕寬敞,種植果樹花木,左右仍留有旗竿座的遺跡,過水廊前撘建的車庫,著實影響了古厝整體的美感。第一進門廳做「雙凹壽」設計,台度下拼貼彩磁面磚,牆堵崁木雕,簷廊精雕垂花托木古樸溫潤,出挑桁架上精緻的托木雕飾與一體成型櫃檯腳石雕,次間牆體以斗仔砌磚牆,石窗直條櫺窗飾,在在顯露出寬敞氣派的大戶門風。
台南一帶特有的「鐵剪刀」屋構,在八房厝、半邊厝均可被發現,這該算是「麻豆林宅」各房厝的共同特色之一。而「三房厝」有幾個獨特的設計,例如門廳石材門框中門檻與門臼一體成型、以鋪設成不同型式的地磚區隔不同的空間機能、左右內護龍廂房亭廊採捲棚式屋架、門廳桁架上員光、托木均採雙面雕飾裝飾、正廳供桌中央正下方「合磚」的設置,有匯集地靈與鎮宅特別的民俗考量。
推開「三房厝」百年的門廳大門,正廳前內埕地磚採人字砌,內埕左右內護龍設廂房,亭廊均為捲棚式屋架,採精緻的雙面雕飾,正廳為五開間,三關六開門,門樘上有「天官賜福」的門印雕飾,格扇門頂板上博古圖精雕與簷廊木桁架精雕鳳凰托木,栩栩如生,令人讚嘆不已。正廳內部擺設簡雅,採穿斗式屋架(門廳亦同),柱頭上均有雕飾彩繪,並不多見。
接近中午時分,林太太在正廳前焚燒金紙,金爐昇起旺盛火舞,這是在離開前印象最深刻的一幅畫面;一股很特別的感動!
█
唏噓憾惜-半邊厝 (新四房厝)
民國67年(1978年)6月16日政府在爭議聲中正式動工拆遷「林安泰古厝」,準備在另行覓地重建。但在同時期台南「麻豆林宅」中被譽為台南最精緻的古厝建築-「新四房」祖厝,卻也因後世變賣地產改建連棟三樓販厝,在同年(1978年)5月,將中軸線左側之宅第剖半拆除,當時雖經族人極力勸阻,但仍無力回天,是台灣古厝建築中重大的浩劫。而後稱的「半邊厝」,也成為傳統建築對抗都會發展的「另類見證」。
去年(2006年)新四房的後代,在日籍母親過世後,將幾個容易讓外人進入的缺口,用浪形鋼板圍堵起來,以防止再被侵擾,表達對倆老在世堅守古厝的敬意。而目前靜止的狀態,似乎也代表著一種無奈的等待;等待成為灰燼。
「新四房」為三進左右雙護龍四合院形制,第一進為獨立垂花山門,凹壽門面,雕飾題材豐富,大門垂花吊筒與螭虎頂斗雕刻,燕尾屋脊,起翹線條流暢,脊上已風化的飛鳳泥塑,,仍可見昔日昂首的英姿。
由於隔壁販厝後方均以加蓋,與「半邊厝」形成共同壁關係,二進的中埕也為隔壁鄰居最佳的曬衣場,但門樓已明顯有左傾的現象,安全才是最令人擔憂的。二進正廳雖然殘破但精雕細鑿之處依然清晰可見,格扇門頂板上博古圖雕飾、穿斗式屋架上彩繪雕工、簷廊柱礎的精美石雕,隱約流露出往昔精美氣勢。而最特別的是,二進退凹成一個獨立的三合院,如「凹」字型,而次間廂房室內均為日式和室格局。
右外護龍馬背山牆上獅啣八卦的泥塑,雖已龜裂但依然清晰。外牆牆體磚砌並非使用一横二豎的斗子砌法,而是在平砌磚牆外粉刷灰泥,再以線條勾勒出「一橫二豎」斗子砌的磚縫,工法細膩。
而由於長年缺乏整理,老厝已呈現荒廢狀態,內外護龍雜草叢生,倒是三進後廳內埕中的劍竹與仙人掌已長到3公尺之高,在混亂後仍見一線生機。而右側二進正廳、護龍與三進後廳山牆上的「鐵剪刀」(璧鎖),似乎成了「半邊厝」中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標記!
█
沉幽離落-五房厝
民國77年(1988年)彰化花壇的「台灣民俗村」以仿「林安泰古厝」的模式,說服正在保留與改建的掙扎中的「五房厝」,將屋構元件拆卸遷移至「台灣民俗村」,重組成為「昨日台灣」的「麻豆古厝」展示屋。
從舊照片中「五房厝」形制為二進左右雙護龍四合院,格局完整,中軸線左右均衡配置,以過水廊道連接左右護龍,遷移後仍維持原格局動線。第一進為門廳,「雙凹壽」門面設計,對堵木雕擂金彩繪,十分搶眼。而第二進為正廳,面寬五開間,三關六開門,但棟架、牆面繁複的彩繪雖然艷麗,但帶來一股強烈矯情的壓迫感,反倒是連接左右護龍的過水廊上圓形犄角窗飾,漆色斑駁,格外感到親切。
據曾經到過彰化花壇「台灣民俗村」觀看「五房厝」復建後模樣的林家耆老,均十分失望,因為許多重要石材、木雕、地磚均已被更換,就連著名的「鐵剪刀」也不見蹤影。民國83年李登輝總統任內還曾前往參觀,如今相片中人事已非.風光不在。近幾年來,由於民俗村經歷過財務危機,對古厝日常的維護已出現捉襟見肘的管理窘況。
彰化花壇的「台灣民俗村」「昨日園區」,除了「五房厝」外,仍有多幢流落到此「定居」的古厝,甚至還有澎湖的「蔡進士第」,不過,「同是天涯淪落屋,相逢何必曾相識」!
█
溫蘊素雅-八房厝
「八房厝」在網路上、圖書資料的介紹並不多,甚至出現將各房厝混淆的情況。在尋訪未果時,心理上還曾對「八房厝」帶有神秘的想像。而「八房厝」與「三房厝」一樣,均曾遭宵小偷竊,對外均謝絕非必要的參訪,以確保古厝的安全,如同「三房厝」也最做了必要的保全措施。
「八房厝」為二進左右雙護龍四合院形制,一進為門廳,採雙凹壽門面,門樘上懸有林文敏八子-林朝輝-清咸豐9年(1859年)「武舉」匾額,門廳樑枋上懸有林朝輝之子清光緒19年(1892年)林廷芳中舉(55名)的「文魁」匾額,林家八房可謂是「文武雙全」。
門廳入口簷廊上精雕細琢的垂花吊筒、托木、倒爬獅子與左右螭龍托木(龍首魚身有魚躍龍門之意涵),門扇頂板雕飾賜蝠圍壽(四隻蝙蝠圍著中間壽字),門廳採穿斗式屋架,高挑寬敞,氣派非凡。
二進為五開間正廳,正廳擺設莊嚴簡雅,左右窗櫺格心雕工精細,難得一見,裙板則以淺雕施作,正廳簷廊木架上精雕鳳凰托木與拱斗的雕花,更是讓人讚嘆,由於整幢木作雕飾甚少彩繪,在歲月中溫蘊出古樸肅穆紋理,呈現出「八房厝」獨有的古樸素雅的風貌。
「八房厝」整體園邸佔地數千坪,右外護龍仍留有一幢日治時期房舍,外圍右護龍間設有過水廊門,門廊上「不見美富」但真意尚未得解,而可惜外埕地磚已改舖水泥地面,內埕左右廂房、右外護龍也均已改建,這大概是「八房厝」美中不足的地方吧!
拜訪當天的午後,天空灰濛濛的,不時還飄著小雨,老太太大概怕我「賴」著不走,著急地指導拍攝,提醒那個角度曾經有人得過獎,這裡不要拍,我想老太太擔心的恐怕是未來想一睹「八房厝」溫蘊素雅的慕名訪客。
阿達碼
2007/02/07
彰化芳苑
█
請參考延伸閱讀
台灣歷史辭典-林文敏(PDF);林文敏。
住宅與庭院-麻豆林宅-新四房。
壁鎖的名稱與意義-成大建築。
台南社教館-麻豆社教站-林家古厝。
土地改革紀念館。
◎
註一:摘錄麻豆林文敏家族系譜(1975-1993版)
/
林育良先生提供。
林
文
敏
生於乾隆戊戌年(1778年),卒於道光辛丑年(1840年)。
林郭市娘
生於乾隆丙午年(1786年),卒於同治癸酉年(1872年)。
林家昭穆:文武志賢書 永傳忠孝義
大房
林江海
清誥奉政大夫;四子林廷瑤
清光緒19年(1893年)舉人。
二房
林
臣
清誥奉政大夫;次子林志念
清恩元,三子林錐之庶子林均卿武秀才。
三房
林朝清
清誥授武德騎尉,大夫清咸豐2年(1852年)武舉人。長子林廷勳
邑痒
生,四子林廷杰
清禮部郎中
清光緒15年(1889年)進士。
四房
林朝祥
清誥授武翼都尉邑痒生;長子林廷瑞
邑痒生。
五房
林朝邦
清誥授宣五大夫邑痒生。
六房
林武恭(絕房)
七房
林朝章
清刑部郎中,浙江司行走,清同治13年(1874年)進士。
八房
林朝輝
清咸豐9年(1859年)武舉人;長子林廷芳
邑痒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