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潭「青錢第」
龍潭「青錢第」為於龍潭三坑仔,「坑」在客家話中止的是小溪澗或水渠,這裡從前有「火劫尾坑」、「蔗篰仔」、「鴨母坑」三條水渠流經於此,因此取名為「三坑仔」。三坑仔曾是龍潭水路轉運站,商旅絡繹不絕,老街上有客棧、酒館、點心舖,繁華一時,有「龍潭第一街」之稱。目前,在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老街仍可尋得昔日先民的遺跡。
「青錢第」為傳統多護龍三合院形制,方位坐北朝南,宅院座落在田園之中,背倚蒼鬱山丘,遠觀顯得寧靜幽雅。合院維繫卵石牆基、斗仔磚砌、白灰牆客家建築的元素,正廳門額上有「青錢第」匾額,左右對聯上蝙蝠泥塑,造型十分獨特。但內護龍雖有人居住,但缺乏管理維護,顯得凌亂破落。
據張家的說法,「青錢第」約建於光緒20年(1894),係因先祖經商致富,曾發行「青錢」賑災,災民可憑青錢至錢莊兌換銀兩,因而受到皇帝表彰,「青錢第」因而成為張氏堂號。這個傳說,雖沒有「青錢萬選」成語的典故,卻饒富趣味。
目前,龍潭「青錢第」由張良雄、張良松兩位老先生守護管理,但由於祖厝在三坑仔已經傳承七代(來台24世),子孫散居全省各地,意見紛雜。桃園縣政府雖有意將張家古厝列入「歷史建築」保護,並未獲張家同意。
「青錢第」在昔日的三坑仔應該算是豪宅,是土匪覬覦的目標,宅院內外圍牆、內院可見多處火槍防衛的銃孔,只是在921大地震後,土埆牆圍、內牆、天井、廁所坍塌,家族以外砌水泥磚牆內包覆土埆翻修牆體,但卻把銃孔用水泥塞滿,實在可惜。
雖然,張氏昆仲用心維護老宅的完整,但也無力凝聚共識加以整修,且又不願納入「歷史建築」,面對老宅每況愈下,加上風雨無情,惟恐幾年之後「青錢第」成為歷史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