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民居建築中常見「堂號」塑於門廳、正廳門額之上,而「堂號」起源多數以祖籍、遷徙、避難、發祥地為主,也有以先祖功績、封賞、營商等典故為名;「堂號」更成為我們拜訪民居古厝重要的辨識系統。
之前於苗栗後龍「灣寶聚落」的陳家古厝,意外發現鍾家的「頴川」融入陳家「穎川」中,而在花蓮光復大豐村的「鍾家古厝」,卻是陳家的「穎川」融入鍾家「頴川」之中。對應「頴」、「穎」並存交融,民間會認為無傷大雅,充滿妙趣。但若公部門的古蹟維護,就會成為笑話,這種失誤要是發生在古時候,敲掉重作是必要的手段,承作的工匠還得要慎重的賠罪。
「鍾家古厝」位於光復鄉大豐村,建造年代有兩種版本一說於昭和6年(1931年),另一說法建於大正10年(1921年),由苗栗頭份客屬先民鍾阿宗舉家移墾花蓮光復所建,方位坐西南朝東北,門前仍有半月水池,背靠管真山麓,面巷寬廣縱谷,為苗栗客家移墾後山的重要見證。
大正10年(1921年)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在光復鄉成立「大和工場」(今光復糖廠),並成立大和蔗工宿舍(今大富、大豐村),吸納移墾蔗工。初期父子聯手參與蔗田勞務,克勤克儉,儲資數年後,乃選擇在現址興建宅院。原為單身手格局,受風災改建,目前僅存正身三開間格局。
「鍾家古厝」砌卵石牆基,正廳門額上塑「穎川堂」,但仍隱約可見昔日「頴川堂」舊跡,簷廊採捲棚式屋頂、瓜筒木作桁架,廊柱與拱廊均已加固處理。左右次間簷下作精美水車堵,而最特殊莫過於門樘與貼飾之白色瓷磚,轉角均為一體成為90°
L形瓷磚,在坊間並不多見。
從外觀看古厝並無出眾之處,但華麗典雅氣勢不凡的正廳確是令人震懾,尤以寬大的案桌樣式工藝,與樑枋上銅雕。正廳採穿斗式屋架,左右棟對揭示庭訓,並承襲客家習俗在案桌擺設「土地龍神」神位。正廳左右龍虎窗楣上透視彩繪,出現飛機圖飾,象徵進步的表徵。而左右牆堵上並有流暢書畫,但卻出現落款歲次「辛未年」(1929年)與日治「昭和六年」(1931年)不相符的現象,則是一個歷史的趣味。
鍾家後代對於先民心血極用心留存,知之甚詳,目前古厝定位為鍾家祖祠,期使後世子孫,緬懷先人奮鬥史蹟,承繼奮發圖強。鍾家後代均居住兩側,對於來訪的朋友,充滿開懷的喜悅,就像迎接回鄉的子弟,讓人感受到滿滿的溫暖!
阿達碼 2010/08/22 彰化芳苑
█
請參考延伸閱讀:
花蓮縣文化局-大豐村古厝(穎川堂)。
光復鄉大豐村古厝(穎川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
屏東內埔鍾家古厝(香谷居)-潁川堂。
苗栗後龍灣寶聚落陳家古厝-頴川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