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拜訪台南山上鄉「林雹古厝」是在2006年的年底,正是履行台灣319鄉鎮計畫的高峰期,當時候的古厝殘破雜亂,雖可從屋構形體理解古厝的建築特性,但落差的心情,一直提不起「勁」書寫。
這次在完成「台南水道水源地」紀錄後,順道折返到山上村聚落走走,有點像拜訪老朋友的心情,轉進去「林雹古厝」看看現今的模樣。古厝依舊安然存在,景況令人欣喜;去年(2009)山上社區發展協會利用社區改造的機會,取得古厝各所權人的同意,進行清理與綠美化工作,讓荒廢的古厝,恢復簡潔的生機。
每一幢古厝的發跡過程,多少都有一些軼聞,「林雹古厝」的傳說當然也充滿無比趣味,當地留有「有錢雹叔公,無錢落仔雹」的諺語,見證了林雹從窮困到致富的人間冷暖。若從洗石子裝飾工法、軒亭立柱柱式、幕府風格的脊頭簷線推敲,興建年代可能在1930年中期,格局為傳統三合院,正廳前設置氣派的「軒亭」,裝飾充滿官府式樣,不是坐擁百甲的鉅富仕紳,就是擔任過「保正」(村長)的職務,用以彰顯在地方上的社經地位。
「林雹古厝」順勢建於小坡地之上,位向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正廳採穿斗式屋架,正身面寬為五開間,左右護龍三開間,宅邸受限於地形,基地面積並不寬闊。林雹古厝外飾以洗石子為主,整體色澤趨近平光淺綠,為日治「國防色」的代表,左右護龍山牆脊頭以洗石子對稱螺旋迴紋裝飾,兩側簷口向內各斜凹45度,上塑以細小球體構成鏡面圖飾,山牆色澤因歲月風化更顯溫潤,極具特色。
「林雹古厝」正廳設「軒亭」,採四披水的鬼瓦屋頂,與傳統正廳傳統紅瓦屋頂迥異,立柱柱頭上彎拱與角錐型式據說與台南州廳長官官舍的迴廊柱式相仿,成為喜歡傳統建築人士探索的焦點。正廳山牆馬背則仿日本幕府脊線風格,大尺寸的門楣、雨遮,窗台、封簷板顯露富豪的氣勢。正廳採三關六開門,門樑上以「林」字窗櫺,台度下以鑲畫手法的洗石子工法,精緻細膩,與左右護龍墀頭上花草相呼應,均具見匠師在設計與施工的巧思。
清理綠化後的古厝沒有佔滿空間的電腦輸出圖樣,更沒有古厝的解說高手,古厝自然融入社區文化景觀中,清淨地、安靜地等待一天天的衰落……。
阿達碼 2010/07/11 彰化芳苑
█ 請參考延伸閱讀:
山上國小鄉土踏查-林雹古厝。
安定美學工作站-林雹古厝。
山上社區發展協會-林雹古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