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願事誌-「麥田狂想」3.3 攝影/文字: 阿達碼 |
|
「麥田狂想」3.3 -在真實的困境中,我們不能成為「新恐怖分子」,如何在生活實踐中找出適切的路徑,成為我們共同的課題。 有一本書名為「記憶七罪」(丹尼爾•沙克特 (Daniel L. Schacter著),作者把記憶所出的差錯分為七項,其中列名我們常犯的記憶通病-「健忘」(記憶隨著時間消逝,事件的積累,因而減退或喪失)。或許,現在大家因為國際經濟活絡、產業景氣回溫,正逐漸淡忘2007-2008年9月期間,油價、大宗物資急劇飛漲,嚴重的輸入型通貨膨脹,民眾苦不堪言...,2008年9月17日雷曼兄弟垮台引發金融海嘯連鎖反應,又造成百業蕭條的恐慌...。 「麥田狂想」1.0(2007.11-2008.4)的收成就是在物價狂飆的氛圍中受到高度的關注。但2008年9月中旬「金融海嘯」之後,小麥價格大幅滑落,公部門探討小麥種植的可能性又消聲匿跡,加工廠商也興趣缺缺。不過,我們並沒有「健忘」更沒有退縮,2008年11月我們仍持續拓展契作的計畫,推動跨區域種植、稻麥輪作、改善倉儲設施-建設7坪的低溫低濕庫,以確保小麥種籽的新鮮度與隔年種植小麥的種源。 2009年4月-7月「麥田狂想」2.0幸運地達成預期的收成量與銷售,並蓄積再前進的動能。這個時候台灣社會正交織著「農糧自足」、「農再條例」、「節能減碳」、「食物哩程」、「水資源」等各種農村、環保議題,「麥田狂想」3.0主動地搭上這班「順風車」,一起學習成長;在此時我們也尋求農改單位的支援與諮詢卻受到挫折。 因而在後台朋友-「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壯膽聲中,我們把契作的重量拉到30噸,並將契作地點擴增為宜蘭員山(1.0公頃)、苗栗苑裡(4.5公頃)、台中大雅(1.2公頃)、彰化芳苑(0.2公頃)、台南學甲(1.2公頃)等五縣市區域,13位農友共同參與小麥契作,展現出無比壯闊的志氣。 一般從經濟效益的角度而言,要擴增小麥產量一定是從台中大雅單一產區著手,田間管理不但便利,集貨運輸成本也較低,相對發展跨縣市的契作計畫,既耗費成本,實在不符合經濟效益。但背後支持的動機,乃是希望透過紀錄溫度、風向、高度等基礎資料,建立小麥在各區域同時節中不同溫層下成長的數據變化。 於是,我們將「喜願麵包行動化生產履歷系統」的概念,轉換為「小麥契作行動生產履歷系統」,希望以簡易的操作介面輔助農友紀錄與管理。2009年12月初步建構完成並開始導入,我們嘗試提供「生產者」、「加工者」、「服務者」、「消費者」一個透明、友善的溝通模式,讓四者彼此相互關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這也是我們合作社的想望。 小麥生產履歷系統訓練導入後,目前有二位老農友可以如常上線紀錄(一個就夠本了!),其中以李信武農友使用與意見回饋,令人感到欣喜。而宜蘭的兩位年輕農友知識與操作上都沒問題,但上線登入農作紀錄掛零,可見電腦系統的推動跟學歷、年齡無關,核心關鍵在於態度! 去年12月29日(二)我們特地邀請苗栗苑裡的農友到台南學甲、台中大雅兩地,拜訪李煌南老先生與大雅員林村張文炎村長,交換種植小麥的經驗,讓農友們面對面溝通,並實地到麥田相互觀摩,這次交流打破地域與利益所生出的隔閡。今年1月23日(六)我們還結合社區學校師生舉辦的別緻的音樂會-「麥田狂想曲」,讓小麥從影像真實走進生活與教學中,成為聚落關注的焦點。3月13日(六)上午舉行「小麥種植面面觀」座談會,下午我們將再度開演「麥田狂想」-安可曲音樂會,歡迎大家報名參加! 目前各地契作小麥的成長進程為:苗栗苑裡預估在2月底到3月15日左右收成;台中大雅與彰化芳苑約在3月15日前後;台南學甲則預估在3月20日;宜蘭員山則是預估在3月底。收成的小麥過檢驗後若無任何問題或疑慮,最快4月中旬就可以在我們合作社看見台灣本土的小麥與全麥粉。 談到「全麥粉」,今年我們契作小麥將委由「洽發麵粉」研磨,透過大型專業的設備,在粒度、鮮度品質上,都能再提升。而在前面兩年的都是麵包坊使用小型研磨機自力研磨,既耗時也耗力,對於「洽發」的協助,要在此致上最深的謝摯。 「小麥」為萬榖之王,全球年產量約在5億8千萬噸以上,加工用途廣泛,為人類主要糧食之一;台灣最近幾年均自美國、澳洲等國進口110萬公噸左右的小麥,在食用比例上已與稻米並駕齊驅,不得不接受雙主食的狀況。「小麥」屬於粗放型農作,田間管理簡易,而二期稻作之後輪作小麥,在日治時期即已經開始,在種植的技術上對台灣西南部年長(60歲以上)的農友而言,一點也不陌生,毫無難度。 而「台灣小麥」長期以來被忽視,探究歷史的原因為: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至1960年間戰後嬰兒潮逐漸步入高峰,農糧問題浮現,於是1964年開放大量進口,台灣小麥開始急遽減少。再者1970年間經濟起飛,台灣以大宗物資採購以平衡台美貿易逆差,玉米、小麥、黃豆成為「交換」的工具;同時也種下畜牧養殖業(例如養豬、養雞)發達的誘因。由於進口單價低廉,農友種植後又沒人購買,於是同時期台灣的玉米、黃豆、小麥就逐漸沒落了! 而目前影響農友種植小麥意願的原因,已不全然是價格因素,農友考量的尚有:小麥從撒種到收成約120天,若11月開始種植,收成期約在2月底3月中旬,時序已經快過春分,相較同村其他農友的耕作「進度」顯然落後很多,若要在插秧播種水稻,必須張羅「整地」、「秧苗」、「農機」等事務,還要顧慮小麥收成與烘乾,農友會有「落單」、「麻煩」的顧慮。其二:種植小麥的理想季節為二期稻作後,田野間幾乎少有榖類的作物,若此時出現小面積的麥田,鐵定成為小鳥的糧倉,也是影響收成中的最大威脅。其三:目前台灣西南濱海鄉鎮土壤鹽化嚴重,內陸的平原都屬於肥沃的農地,且二期稻作後種植蔬菜的收益又十分可觀,在先天條件與外部氛圍都影響種植小麥的意願。 「契作小麥」已經進入第三年,恰巧處在關鍵的「時間節點」上,台灣的環境狀態日趨惡劣,非澇即旱的窘境,歷歷在目,休耕面積不斷擴大,台灣農民必須要有學習旱作的準備,而小麥會是一個很好的選項。我們當然不能淪為「新恐怖份子」刻意用預估的數據、圖像把問題擴大,製造「危險商機」。但「問題」的存在,往往是一時間找不出解答,而不是無解;做為一個社會運動型的生活消費組織,有責任透過生活「實踐」是找出適切的「解答」路徑。 不能否認,「契作小麥」與「進口小麥」在價格上完全沒有競爭力,但在意識形態的本質上卻充滿高度的「對抗性」;不過在實務的應用上卻是加入(Insert),不是取代(Cover)觀念,也就是我們共同努力提供另一種在地食材的選擇。而恰巧電腦鍵盤上「Insert」與「Cover」都設計在同一鍵位上,在合作消費的意識上,妳(你)對我們三年來「契作小麥」的努力,在思考上會選擇按哪一個鍵? (文章出處: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 2010.3 / 78期綠主張月刊)
阿達碼 2010/02/22 彰化芳苑 |
|||||
|
|||||
|
|||||
|
|||||
[麥田狂想3.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
※建議畫面調整為 800X600
解析度,瀏覽本網頁請按 F11
全螢幕功能鍵,以達到最好的瀏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