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的範疇中,最常與「人」、「環境」、「時代」交互出親、密記憶與事件的莫過於「建築」;「建築」也是「歷史的載體」,透過構體與空間配置、裝飾式樣與工法,建物在增建修繕更迭的背景中,真切記錄與反映出個人、組織與社會轉化的軌跡。
1962年後(1962-1970)在台灣大學(日治台北帝國大學)的歷史核心區中陸續出現三幢(農業陳列館、哲學系館、人類系館)三樓鋼筋水泥結構(RC)建築,比鄰配置的「現代建築」,融入了中國「台基」、「大屋頂」、「迴廊」、「窗櫺」的意象,牆面則以傳統「琉璃瓦筒」與現代「清水模」構成,以嚴謹、簡單、對稱的幾何元素,成功地彰顯現代建築的風格。
由於這三幢系館平面配置成「ㄇ」字型,加上牆體均以「琉璃瓦筒」裝飾,而有「洞洞館三合院」的稱號。「洞洞館」的設計概念源於已故建築師張肇康(1922-1992),堅持「中國現代建築要會說中國話」的理念,不僅對當時台灣的建築界深具啟發性,也順利讓台灣的建築從「洗石子」、「彩磁面磚」、「清水磚砌」中解放出來。戰後的台大,在仍處處充滿著日本「殖民的遺緒」,這麼會說「中國話」的現代建築,自然引發廣泛的關注與稱許。
而這三幢建物中的兩幢(哲學系館、人類系館)即將在2010年的短暫未來,消逝於我們的「視界」(註)。今年初由台大畢業的校友施昀佑、劉偉申的團隊發起「向建築告別-洞洞館計畫」地景、行為、裝置、攝影的創作行動,獲得台大校方、藝文中心與哲學系鼎力支持,經由工作團隊四個多月的努力,「送行式場」將於5月29日(六)開展,為期1個月。
在生活中我們習於說「再見」,卻不會「道別」,對「式場」行為更是生澀;如何向一棟老房子道別?當「洞洞館」拆卸室內外的管線、裝潢材料,清洗大樓牆體,回歸到建築構體本初的面貌,妳(你)會發現甚麼?你(妳)是否曾肅穆地為「亡者淨身」?而當一切堅固的事物都化為灰燼,在它臨終前,敬謹地為它清拭大體、淨身,靜靜地陪它一程,於「送行式場」中釋放不捨與找尋往昔美好的記憶。
創作者放棄以華麗、反動、花俏的手法,透過攝影、裝置、行為藝術的呈現,以一種趨近於安靜,洗斂沉穩的方式傳遞深刻的感情。相信這是在台灣少見的藝術創作,對於內在充滿探索的反省與行動,我們推薦大家共同參與見證和觀想!
阿達碼 2010/5/27 彰化芳苑
█ 相關「洞洞館」報導請參考延伸閱讀:
向建築告別-「洞洞館計畫」。
台灣大學文學院洞洞館數位記錄。
大家一起洞起來-洞洞館的未來與人文大樓的過去。
洞洞館三合院之說故事的人。
2010.04.28
台大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第12次會議紀錄 (會議討論逐字稿)。
█ 註:2006年6月22日在台大校長李嗣涔就任滿周年前,與李嗣涔同為電機系同班同學的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捐贈五億四千萬(觀樹基金會負責監造)興建人文大樓,也協助李嗣涔實現校長競選的承諾。
次日各報均載:「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回饋母校,以私人名譽捐贈台灣大學5億4000萬元鉅款來建造人文大樓。首創理工校友捐款給人文學院的先例,也是歷年來學界接獲最大的單筆捐款。施崇棠並以捐款數字,期許台大能再現北大的「五四」精神」。全文十分真實卻充滿人文的諷刺。
而原議「人文大樓」蓋在農業陳列館、哲學系館、人類系館的現址上,但引發保存與否的爭論,2007年1月11日台北市政府邀請建築學者漢寶德、古蹟學者李乾朗、馬以工、張崑振實地會勘,決議將三棟「洞洞館」中「農業陳列館」登錄為歷史建築保存。原因為「農陳館」為張肇康親自規劃監造(當時拿到簽證建築師的為虞曰鎮建築師),另兩幢為其合作的事務所接續完成。
而截至2010年的4月底,「台大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仍無法針對簡學義建築師提出的設計案達成共識(逐字稿),目前「人文大樓」狀態仍處於難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