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子尾」位在淡水河口尾端出海口的左岸,與對岸淡水共扼淡水河口。「挖」的意涵,有兩種說法,一種解釋是地勢低漥處,早期先民利用沿海特有的泥灘地,挖出許多窪地(凹洞),海水漲潮時帶來許多魚蝦,退潮時利用窪地滯留魚蝦進行捕撈;另一種說法是「彎」(閩南話)與漢文「挖」的音近似,因為入海口地形彎彎曲折,所以稱為「挖子」,一般文史資料大都採行後者說法。
「挖子尾」一帶為漢人來台開發較早的地區,清初因水深即為船隻停泊之處所,後來由於淡水河口淤積嚴重,清乾隆末期即逐漸沒落。「挖子尾」為典型的河口生態系,水筆仔純林為全球紅樹林植物分布之北界,攔截淡水河挾帶之大量泥沙及有機物,形成一片沼澤地,農委會於1994年1月公告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張家古厝」位於八里「挖子尾」傳統的聚落中,為傳統三合院多護龍格局,位向坐東北朝西南,正廳明間採凹壽門面設置,擱棅式屋架,三關六開門,直櫺木條窗飾,左右磚砌圓拱門通往左右護龍,火庫起屋身,出挑墀頭,工構嚴謹紮實。牆基以觀音石材作長條石砌,斗子砌牆體,左右次間以八角窗飾,院牆以唭哩石砌,形成內外空間,院牆、院門均以「牆規」處理,門柱與院牆並以葫蘆形修飾,祈祝福(以葫為福諧音)氣滿盈。護龍馬背採五行中的「火形銳」、「金形圓」造型,天際鼓起曲折脊線,像似對抗的宣告、而逐漸風化的古厝,在夕照餘暉中仍屹立著。
居住在左護龍的張老先生、老太太,對關於「古厝」歷史的詢問,僅淡淡說100多年了,或許居住在熱門地區中古厝的老人,連這樣的詢問都會是一種困擾。由於近年來「八里左岸」、「挖子尾自然保留區」、「十三行博物館」一帶為自行車熱門車道,古厝就位於道路旁,牆體受往來好奇遊客用手剝弄牆體,張家雖立牌告示,但也無可奈何;顯然地人為的破壞比起自然的侵蝕更恐怖!
阿達碼 彰化芳苑 2009/11/01
█ 請參考延伸閱讀
台北縣八里鄉-「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