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竹北埔,大概很難不看見一幢和洋融合風格的二樓建築-「姜阿新洋樓」,就位於一級古蹟「金廣福公館」、「天水堂」與「慈天宮」之間,交會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歷史場景。
姜阿新(1901-1982),為北埔姜家「天水堂」榮華派下長房姜金發之裔孫,由於姜金發早逝,房下人丁單薄,乃抱養姜清漢入嗣,但清漢卻無生育,又再領養(寶山鄉面盆寮)姜阿新為子嗣。而姜氏榮華派下在分產後,江清漢分配到「天水堂」左外護龍,後姜阿新則改建為「洋樓」宅邸,而與祖堂「天水堂」的聯繫,僅在洋樓北側留有一狹小通道,在疏離中又依稀顯露出難捨的臍帶關係。
姜阿新畢業於台北國語學校,畢業於日本東京明治大學法政科,返台後即有開展事業的企圖,以開發林業起家(1930年),1932年擔任北埔庄長助役(秘書)9年,後來得到「三井農林株式會社」資助,開始經營茶葉,以紅茶為主,兼做「綠茶」與「膨風茶」外銷而致富,亦成為推展北埔茶葉(膨風茶)外銷的重要推手之一。
戰後,姜阿新曾出任台灣第一屆臨時省議會議員(1951年)與新竹客運董事長,亦曾經營糖廠、罐頭業,是一位多元經營的實業家。1949年並於北埔成立「永光公司」製茶出口,銷往香港「怡和洋行」與日本「三井會社」,其中「永光紅茶」更是盛極一時。在台灣的茶葉界亦獲得「北埔茶虎」的稱號。
姜阿新為了接待外國茶商賓客與自身日常居家的需要,決定在祖產上興建住商合一的豪華洋樓。洋樓動工於民國35年(1946年),竣工於民國38年(1949年),由姜阿新的堂姪彭玉理建築師設計,工程皆由本地鍾娘徳所屬的「德發組」匠師共同完成施作。而戰後初期台灣民心動盪,民生物資匱乏的時期,營建材料與技術窘困,姜阿新動用個人特殊關係,籌措建材興建洋樓的氣魄,雄圖大志,實非一般人能所及。
姜阿新洋樓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位向坐東朝西,外觀以洗石子、斬石子仿石砌工法,院牆則以北投淇哩岸石疊砌,外觀氣勢雄偉堅實。院邸大門設於西南向,洋樓正面主入口設中央亭廊,有迴車道的功能,亭廊上露台則作為觀景的陽台。一樓窗台採凸窗(bay
window)設計,二樓則採圓拱造型,窗樘上以開模印花洗石子貝殼卷草做裝飾,左右和諧均衡對稱。而中央露台門拱則以勳章卷草泥塑洗石子裝飾,簷下則以連續的卷草與印花形成飾帶。
由中央門廊進入室內,接客的大廳,陳設簡雅,中央設置裝飾的假壁爐,平日並不常用僅作為重要賓客與舞會之用。北側右次間廂房,則為主要日常進出與起居室,而又緊連接餐廳,後方各間室成為最忙碌的動線。而連接二樓的樓梯有右後方的直梯、左前的木製迴梯兩處,使二樓與一樓的交通動線,不致產生交錯的瓶頸,減少居家的干擾。二樓中央則為神明廳,後方則為子女房,鋼琴室、書房。一二樓室內均採精緻的木作裝潢,由於姜阿新係以木業起家,並擁有苗栗南庄、竹南製材所,各式高級木材供應無虞,而溫潤原木藏蘊風雅的品味,更彰顯出姜阿新對建築的堅持與時尚氣度。
但由於姜阿新的事業版圖擴充過速加上管理不善,又轉向民間高利借貸,導致事業出現頹敗而無法挽救,洋樓還曾遭銀行查封的厄運。姜阿新最後被迫遠離北埔家鄉,當時許多北埔的鄉親都還受到牽連,鄉人也對姜阿新呈現兩極化的評價,而洋樓更是集結恩怨情愁的所在,對姜家「天水堂」而言,則是一件傷感的往事。目前「姜阿新故居」產權已屬合作金庫銀行所有,1995年由「財團法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進駐做為會館使用,並自籌經費進行整修,2001年核定為新竹縣定古蹟建築,僅接受預約參訪。
阿達碼 2007/08/27 彰化芳苑
█ 請參考延伸閱讀:
新竹縣文化局-北埔姜阿新故宅-金廣福公館(含天水堂)。
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台灣建築史一級古蹟-金廣福公館。
北埔人的原鄉情懷。
北埔大隘風華紀行-李鎮邦/2004.01。
北埔姜阿新故宅研討會-2005/10/24.25。
北埔百年影像史─「看見客家天水堂風華」。
台灣歷史辭典-姜朝鳳(1693~?),姜秀鑾(1784~1846.12),姜振乾(1885-1921),姜振驤(1895-1977),姜紹祖(1875~18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