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先民渡海來台拓墾時,初期均以同姓宗族群居,彼此患難與共,以抵禦外來侵犯,而後逐漸發展成聚落。「洪」姓宗族隨著移墾足跡,從近海區域逐漸往內陸發展,分別在彰化芳苑、二林、芬園、南投的草屯、台中霧峰六股、舊社等地,建立龐大的宗親力量。在清朝時期草屯洪姓宗親,還曾與阿罩霧(霧峰)的林家,分庭抗禮,為中部地區的第二大勢力。
日治時期,草屯地區的洪氏宗親主要的聚集地為「茄荖庄」,以水流先後分為「頂茄荖」、「下茄荖」,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初期劃歸「台中縣」,至民國39年10月21日行政區域重劃「頂茄荖」歸屬南投縣草屯鎮,「下茄荖」劃歸彰化芬園鄉,原「茄荖庄」洪氏宗親就被依一為二。但由於「下茄荖」離芬園鄉鄉治所在,必須跨越貓羅溪橋(利民橋),「下茄荖」村落中的居民,生活消費仍習慣以南投草屯為重心。
芬園「下茄荖」的洪氏崇星堂(1913年)與
草屯「頂茄荖」的洪氏燉倫堂,均屬同宗脈源。而「下茄荖」的「洪氏洋樓」,由洪身長
耳建成於昭和3年(戊辰、1928年)與草屯洪得中(1878-1948)的「敷榮堂」、洪火煉(1888-1953)的「敷華堂」,均為同一時期建築,相互往來密切。這個時期也正式日治台灣最輝煌的時期,台灣農產出口暢旺,經濟欣欣向榮,地方商賈仕紳,紛紛以興建宅第展現社經地位。
洪身長
耳(1873-1945)曾任茄荖媽助圳評議委員、保正與社口保甲聯合會會長、保健組合長、彰化郡米穀統制組合總代表,並與地方人士共同創辦芬園公學校茄荖分校(茄荖國校前身)。身後育有八子(註),均為地方仕紳,其中次子洪調專(1905-1971)曾任芬園庄協議員、芬園庄產業組合組合長,戰後擔任臺中縣(中部四縣市)參議員,第一至五屆鄉民代表暨第三屆鄉民代表會主席,芬園鄉公所秘書。三子洪調滿曾任中廣台中廣播電台台長、芬園調解委員會主席;五子洪調舜當選第一、二屆彰化縣縣議員。而洪調專三子洪禎雄於1964年即司法官高考及格,聞名鄉里,為下茄荖一大盛事。
洪身長
耳(1873-1945)字思聰係屬於洪性植(毛蠏公)25世祖派下仁璲祖之32世孫,因經商(販賣和服、染布廠、碾米廠)致富,與次子洪調專在洪氏宗祠-「崇星堂」興建竣工後,昭和3年(1928年)年於宗祠旁興建西式洋樓宅邸,洋樓堂號「玉美堂」。據說此地為洪氏先祖洪性植(25世)發跡之處,地方上稱「毛蟹穴」吉地,洪性植在死後也被稱為「毛蠏公」。
「洪氏洋樓」方位坐東朝西偏南,園邸寬闊,廣植荔枝,聳立的西洋樓,以鶴立雞群般的姿態,獨立「下茄荖」聚落中。整幢洋樓外觀以洗石子裝飾,作工精細,工法嚴謹,為難得的佳作。洋樓正面中央山牆上以「鳳凰」呈「洪」,彰顯洪氏家威,並搭配「麒麟」,而左右次間簷牆上則以「雙鹿」、「雙鶴」泥塑,簷牆整體左右相互對應,以神靈異獸的動物裝飾作為吉祥的表徵。
洋樓的格局方正,內部配置「井」字空間規劃,層次分明,室內以木屏隔間,屏壁上尚有柯煥章(1901-1972)的彩繪作品。組砌採用上弧拱下平樑結構,二樓外廊呈「ㄩ」型,以弧形拱圈廊,西方柱式表現雄偉的氣勢。右側接「翼樓」,樓頂作觀景露台,與洋樓形成天井,上有「八角窗」,而洋樓屋頂則是以磚平砌多重平頭型作成火形馬背,加上弧形拱圈廊柱,視覺上充滿中西合璧雅趣。
1999年921大地震,造成洪氏洋樓二樓左右外廊與二樓樓地板龜裂,崇星堂燕尾屋脊斷落,結構上雖無立即危險,但仍亟待整修。而經過近八年的延宕,洪家似乎仍未歸納出整修共識,在921的前夕。
阿達碼 2007/11/24(Revised) 彰化芳苑
█ 請參考延伸閱讀
彰化縣芬園鄉公所-茄荖村。
富山國小-芬園鄉大事記。
柯煥章(1901-1972)。
註:芬園鄉誌提到為九個兒子,但崇星堂毛蟹公派下族譜只記載八個兒子(調郁、調專、調滿、調謙(出養)、調舜、調述、調煬、調彭、調晏),此處以其洪氏族譜(1971年編)為主(2007/11/24補正)。
註二:感謝旅居加拿大的 Jack Hong 的更正 (2007/11/24 Revi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