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初期(1895年)台南設「縣」,府城為縣治的所在,1901年改為「廳」制,即至大正九年(1920年)台灣行政架構再度調整為「五州二廳」,台南廢「廳」置「州」,台南廳舍改稱「台南州廳」。「台南州廳舍」興建於大正元年(1912),由森山松之助(1870-1949)設計,大正五年(1916)落成啟用,期間隨行政改制經歷多次擴整建。
二次大戰期間(1945年2.3月)「台南州廳舍」遭盟軍轟炸而損毀嚴重,荒廢多年,民國38年(1949年)由空軍後勤司令部整修進駐,民國58年(1969年)撥交台南市政府使用,民國86年(1987年)台南市政府遷移至五期新址,次年(1988年)審定為台南市定古蹟並確認範圍,5月22日台南市長張燦鍙與文資中心籌備處主任林金梅代表雙方簽訂「基地無償使用30年合約書」,舊台南州廳正式移交,供文資中心與台灣文學館使用。民國92年(2003年)整修竣工,「台灣文學館」以台灣史重要文化啟蒙團體-「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之日-10月17日做為正式開館營運。此為「原台南州廳舍」的前世今生。
日治台灣初期,在局勢逐漸穩定控管後,即開始陸續在各行政中心興築官署與民生設施,台南在台灣總督府第三次(1905-1920)的市區改正計畫後,逐漸有了現代化都市的雛形。但在二次大戰或有毀於盟軍轟炸,或戰後遭拆除改建,不過台南府城仍是目前台灣地區僅次於台北市留存日治時期的公共建築與官署廳舍最多的城市之一。
「台南州廳」平面配置呈「V」字型,屋頂為曼薩式(Mansard
style)屋頂,左右設對稱衛樓,塔頂為洋蔥式圓頂(Oninon
Dome),屬於西方古典式樣建築,為目前南台灣戰後少數留存日治時期的官署建築之一,與「台中州廳」(台中市政府)、「台北州廳」(監察院),同為森山松之助在台灣官署建築中的經典作品。
在森山松之助任職於台灣總督府期間(1906-1921),適逢台灣進入公共建設的高峰,森山所設計的建築物中,充分運用了豐富的式樣建築形式,將華麗的裝飾與古典風格,靈活地展現在屋頂、柱式、山牆、翼塔、門廳等部位,甚至細部的構件與表面的處理上,均顯示出森山活潑豐富的創造力,實無愧是日治時期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
「台南州廳」台基高1米,中央設門廊,門廊柱採托次坎柱式,門柱三支為一組共構(後排為圓柱、方柱、壁柱,前排為雙圓柱加方柱),四組共12支,氣勢雄偉。主入口採弧拱門廊,拱心崁石飾,以水平粗實仿石材線帶向左右屋身延伸而成為一體,而產生一種厚實堅定的意象。
門廊上方為露台,與屋頂同採瓶身欄飾,陽台上二樓主正面由左右兩組變形的「愛奧尼克柱式」對稱收分處理,大型的山牆下則開拱型窗,由牛腿支撐之短柱構成,上崁拱心石飾,下開露台小門,小山牆式門楣。二樓為磚牆,開平拱窗,崁拱心石飾,腰牆轉角線腳收邊細緻,正面裝飾作工繁複嚴謹,採左右對稱配置,形成平衡的建築美感。
左翼樓臨南門路,右翼樓臨中正路,對面為「舊台灣合同廳」,雙翼樓壁牆均由二樓高的托次坎式壁柱所區隔為獨立的單元,連續重複而成。壁柱上承楣樑,立於仿石砌的基座上,二樓開口部為雙窗式,窗台下之腰牆左三槽石裝飾,一樓為弧拱窗,均崁拱心石飾,一二樓壁面均以仿石材水平線腳石紋,延伸至整幢建築,而產生一種寬闊安定的視覺效果。
左右翼樓均設次入口,山牆式門廊,左右為托次坎柱式,拱心石飾門拱,不過尺度均較主入口為小,以區別主從關係。二樓開平拱窗,窗台下腰牆均以三槽石裝飾,平拱的窗楣以牛腿撐托,樓頂曼薩式斜頂上開老虎窗與牛眼窗,散發著古典的氣息
從主入口門廊進入,中央通廊有一樓梯直上二樓,而兩翼亭廊為拱圈迴廊朝向內庭,拱圈均崁拱心石飾帶,室內之展覽空間均採圓拱圈,寬敞舒適,台灣文學館設有文學圖書閱覽區、兒童文學書房等空間,且展出、蒐集與保存珍貴的台灣文學資產,是探索台灣文學發展的寶庫。
阿達碼
2007/04/09 彰化芳苑
█請參考延伸閱讀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古蹟巡禮-原台南州廳舍(台灣文學館)
國家台灣文學館-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台灣大百科-原台南州廳舍;森山松之助(1870-1949)。
原台南州廳舍建築生命史。
台南的西洋式樣建築/ 成大建築學系 傅朝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