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公厝」位於高雄縣阿蓮鄉中路村東側,在「萬福宮」對面,鄰近有中路國小。依高雄縣大崗山人文協會與樹德大學的調查研究顯示,「吳厝」的先祖是在清中葉自福建泉州安溪移墾來台,但對於「吳厝」興建的背景、年代與整修的紀錄,尚缺家譜資料與足夠文史佐證,仍待進一步查證。
但是,對照屋構與建築材料形式,可以確認「吳宅」有百年以上之歷史,是二重溪流域最具代表性的鄉紳宅第,且在高雄縣的傳統民居中,亦是僅存的少數之一。不過,「吳厝」的右外護龍均已改建店面式樓房,委身於「販厝」之後,在中路路上並無法瞧見老宅的樣貌。
台灣鄉間的民居古厝中,常會有「燕尾屋脊」的造型,俗稱「翹脊」。坊間均以此均認定是祖先曾獲「科舉功名」或是「在朝當官」的表徵。但一年多前,於深坑永安居的黃宗紘先生曾有過歸納,他提到當時拓墾台灣的移民,在安身立命之後,「燕尾」屋脊往往成了顯揚家風財富與權貴地位的「標誌」,且當時靠捐納取得名銜(買功名),更是比比皆是,雖然建築上有官方一定的形制規定,但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台灣「化外之民」而言,也未必全然遵守,尤其台灣在清朝時期曾經歷過多次「移墾管制」;這就是「燕尾」的陷阱,而「吳厝」就是有這個可能。
「吳厝」位向座西朝東,為二進多護龍四合院格局,磚木結構建築,整體建築樸實素雅,沒有華麗的裝飾。從左外護龍、過水廊門的磚砌與屋架,可見經歷多次修整的痕跡。尤以內埕右護龍廂房,在日治時期改建為磚造拱廊的「半樓仔」,雖然極不協調,但卻是最值得推敲的歷史事件。因為,這種違背傳統民俗的形制,是如何崁入而存在於傳統的價值中?應該是吳氏宗族發展史上重要的環節。
「吳厝」第一進為三開間門廳,屋身已經出現明顯左傾,再加上部分木構腐蝕嚴重,右燕尾屋脊,因緊靠「販厝」樓房而受損,左右翹脊的修復情況也並不理想。但門板雕飾、棟架,外觀尚維繫完整。穿過門廳後廊道,左右有圓拱門通往外護龍,搭接過水廊道形成天井。門廳前的外埕,搭有鐵棚,雖可做為停車場與活動需要,但卻妨害了宅第正面的視野與景觀。
第二進為三開間正廳,高度較門廳為高,形成「步步高升」形制,正廳擺設古樸典雅,門面為三關六開門與左右次間門窗,頂版均已「春夏秋冬」、「螭龍」作雕飾,簷廊筒瓜桁架與員光雕飾,仍然清晰可見,屋架為穿斗式桁架,但木構已出現嚴重腐蝕的現象。廊柱的柱珠石雕工藝精巧。而進落間形成祭祀內埕,破落不堪的內護龍左廂房為捲棚式屋架,窗飾則採龜背紋窗櫺,右廂已改建磚造「半樓仔」。簷廊有圓拱門通往左右護龍,但未設置過水廊道與第一進門廳沒有對稱關係。
「吳厝」目前為中路安溪吳氏宗族的「公廳」,僅作祖祠與祭祀功能,由吳明舜、吳耀森、吳德盛擔任共同管理人,於2003年10月登錄為高雄縣歷史建築。2004年「大崗山人為協會」以「古厝新生—阿蓮鄉中路村安溪吳厝活化計畫」,進行「高雄縣歷史建築阿蓮鄉中路村吳厝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結合中路村民與吳氏家人,整理吳厝文史與歷史空間,營造吳厝為中路國小的鄉土戶外教學與社區營造的營造點。
不過,2007年元旦專程造訪,看來真正要
「穿越時空話吳宅」恐需更多的堅持與熱情!
阿達碼 2007/01/05 彰化芳苑
█ 請參考延伸閱讀:
高雄縣文化局-歷史建築-阿蓮中路吳厝。
高雄縣大崗山人文協會-還原中路吳厝百年歷史(2005.6)。
古厝新生-阿蓮鄉中路村安溪吳厝。(補助計畫)
高雄縣阿蓮鄉中路村網站。
高雄縣中路國小。
█
感謝中路吳氏公厝管理人之一吳耀森先生的引導與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