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啟聰學校」起源於1891年英國長老教會牧師甘為霖先生(William
Campbell,1841-1921)租洪公祠成立「訓瞽堂」,為臺灣第一所實施盲人點字教育的發端,也被譽為「台灣特殊教育的發源地」。
「訓瞽堂」於日治時期明治33年(1900)年,改稱為「盲人教育部」,附設於私立台南慈惠院,明治41年(1908年)成立「啞生部」,改稱「私立台南盲啞學校」,大正11年(1922年)由台南州廳接辦,改名「州立台南盲啞學校」。戰後,國民政府接管並重建校舍,於民國35年(1946年)更名為「台灣省立台南盲啞學校」,首任校長為吳元參先生。
而「博愛堂」建於民國50年(1961年),為當年第二任校長白今愚先生籌建,且適逢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南盲聾學校」期間,為當年盲聾學生與北門一帶民眾重要遊藝場所,也是目前台南啟聰學校唯一僅存的老建築。「博愛堂」為仿日治時期公會堂建築,融入西方建築工法,入口門廳採挑高設計,主要做為師生集會、表演場所,建築外型雖然普通,但對台灣特殊教育的發展卻有非凡的歷史意義。
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局於12月7日將「博愛堂」指定為「暫定古蹟」,但校方竟然在當日下午雇工將「博愛堂」(于右任題字)與「振聾發聵」(劉真題字)拆除,企圖影響古蹟的審查;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校方卻狡辯說「拆下字體為了清洗維護」。
12月13日台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以台灣第一所聾啞學校,為台灣特教發展的見證,「博愛堂」曾是昔日聾啞學生與北門一帶民眾集體記憶的所在,通過將「博愛堂」納列台南市「歷史建築」,成為台南府城最年輕的歷史建築。但校方表示將以「行政訴願」提出異議,校長林細貞並表示,遷校案早已決議,「博愛堂」已取得市府核發拆除執照,完成招標發包,延緩將有違約損失;她表示,舊宿舍與博愛堂占黃金地段,應該遠觀規劃,未來招商BOT開闢財源才能充實啟聰教育,整合行政資源。
12月30日(日)「搶救台灣特教發源地行動聯盟」以「喚醒118年的教育良知」為號召並發動遊行,反對台南(北門)校區遷校,抗議教育部與校方以行政官僚的思維,不願意修正已發生的錯誤決策。而校門外聚集抗議的家長、老師與關心的民眾,大聲呼喊口號,但是校內整建的怪手依然一鏟一鏟的挖,抗議的口號與機具的噪音,似乎在天空中相互較勁。
「振聾發聵」是一句成語,比喻大聲疾呼,以喚醒愚昧的人。而我們這群聾啞的庶民們「沉默的吶喊」,能夠喚醒顢頇的教育官員、校長嗎?但是,教師會的夥伴與家長們也必須嚴肅與冷靜地反省自己,為何在既定政策下,新化校區已經運作20幾年後,且已經開始整建舊校舍時,才緊急在11月下旬向社會發出「國立台南啟聰學校台南校區具有無可取代的價值」,而這個「價值」為何現在忽然出現?而過程曾為守護這個「價值」努力過什麼呢?
12月30日遊行旗幟上有「I Love
You我愛你」的手勢,代表著「守護、愛護」。但有趣的是只要把大姆指扣住中指與無名指,就形成一隻狐狸狀的手勢,在手語卻是代表「欺騙」!值得台南啟聰學校的校方與教師(台南教師會、台南市教師會)、家長們雙方誠實省思。
阿達碼 2007/12/31 彰化芳苑
上圖: 攝於國立台南啟聰學校教室大樓牆壁上籃球框。
█ 請參考延伸閱讀
搶救台灣特教發源地行動聯盟。
台南啟聰學校。
台南縣教師會-台南市教師會-台南啟聰學校教師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