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 旅行事誌 ---- 駝城風雲                                                                           攝影/文字 :  阿達碼


民國61年9月(1972)台灣與日本斷交後,國民政府將外交失守的無力感與民間的失落感轉化成情緒性的民族主義,而第一個出氣下手的對象,就是日本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史蹟。於是內政部在民國63年(1974)2月25日,發布了「臺內民字第573901號函」,明定地方政府「清除台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並加強取締日本文物與歌曲 的展演與播放。

而已故的民俗學者林衡道(1915-1997)先生更強烈的表示,「日本人建造物不能算它為古蹟,而我們同胞抗日的才是古蹟」(1974 郭嘉雄、楊緒賢紀錄),促使文化資產建立在「文化認同」與「政治正確」的史觀價值上,成為政治的道具。

在這波「去日本殖民記憶」的政治風潮中,凡是使用日本年號的碑文、匾額、圖表一律改為中華民國的年號;所有寺廟與公共建築中有日式風格之石龕燈飾與象徵日本的圖騰,均被勸導拆除;而日據的建物若無帝國主義優越感的,無損國家尊嚴的,應詳具圖片,專案報省市政府核定,暫免拆除,而傾塌的則不再准予修復重建。 

當時民間為了怕惹上「政治麻煩」,可以拆的就拆,可以改的就改,加上政府民國63年十大建設正如火如荼的開展,交通道路與都市計畫積極重劃,經濟正逐步起飛,房屋住宅需求殷切,許多民間著名的和洋建築與傳統老宅,就紛紛被拆毀倒下改建成現代的透天「販厝」。 

因此,我們會發現日本治台50年後的現在,被妥善保存下來的,絕大部份出現在官方機關的辦公廳舍、學校的教室、禮堂,或者是農會、水利會與國營機構的台糖、台鐵、銀行、郵局、醫院…等公共建築。而目前這些倖存的日本時代的「殖民建築」,已成為我們朗朗上口,珍貴的「歷史建築」或「古蹟」! 

台北市立建國中學的「紅樓」,竣工於明治42年(1909),由總督府營繕課進藤十郎設計營建,而「臺大醫院」與「西門市場八角堂」(現稱為西門紅樓)也都是進藤十郎的代表性傑作。建中「紅樓」外觀,並沒有巴洛克華麗的裝飾,反而以連續簡單重複的平光簷線加上赭紅原始無華的式樣,而成為「紅樓」特殊的格調 

但由於,「建國中學」曾是台灣總督府直接轄管,專供日本籍子弟就讀的中等學校,在「去日本殖民記憶」的政治效應下,「紅樓」即被國民政府視為日人在臺灣實施差別教育的優越象徵,民國63年(1974)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竟有拆除之議,要求建國中學停止整建中的「紅樓」,而幸經當時建中第九任(1973-1986)的黃建斌校長奔走力阻,而保留「紅樓」正面建築。不過,民國63年(1974)這次整建設計卻貼上了磚紅色的二丁掛磁磚,而失去紅磚質樸的建築特色。這是「紅樓」迄今依存,在熠熠光環圍繞下,比較鮮為人知的背後故事。 

建中「紅樓」外顯哥德拜占庭風格,在建築的內部空間上已考量現代實用機能,外觀裝飾則以文藝復興後期意念,是折衷式磚造建築的代表作品。目前狹義「紅樓」的定義,僅為正排面為108公尺寬,縱深約12公尺的矩形校舍,最初完整的建築配置則燬於1945年5月31日的盟軍對台北的大空襲,這次空襲並直接命中總督府,而死亡人數高達3000餘人,是二次大戰中台北地區遭受以美軍為首的最大轟炸攻擊。 

日本戰敗後,「建國中學」的出現,參見建中校史沿革,可以發現光復初期的「建中」,既非復校,又非創校,而是學生家長集資先行「復學」。原有一中(建中)在改名為仁愛中學上課(日新國小),後又被遷至改名和平中學,(即今之師大附中)上課,再到日本籍的學生全數遣返日本後,才合併台北一中(建中)、北三中、北四中的台籍學生集中「復校」。期初亦曾一度命名為「省立台北仁愛中學」,隨後改名「台灣省立台北建國中學」,民國55年(1966)隨台北市改制為院轄市,更名為「台北市建國高級中學」迄今。 

台北「建中」可謂在斷垣殘壁中「建校」,而早期校園並無綠化,起風時,操場飛沙走石,黃沙滾滾,宛如沙漠,班級在操場上集合時,學生均自嘲是「沙漠兵團」,稱建中校園為「駝城」,自喩為沙漠中的「駝客」,並代代相傳延續稱號。戰後重新建校幾十年來,台北「建中」為台灣培養出無數的傑出人才,也成為社會菁英指標性的學府。「駝客」自是「建中人」,最驕傲的的謙稱。 

不過,當時礙於經費,對「紅樓」的修復,卻是拖到民國39年(1950)才開始進行;民國66年(1977)紅樓東半側拆除,改建致知樓,並整修紅樓。民國87年(1998)5月經台北政府列為市定古蹟,於2003年著手整修,清除二丁掛磁磚,恢復清水磚牆的樸實風貌。 

「紅樓」中央主入口,設弧形拱柱,右二柱並留有民國44年賀翊新校長,第一次離校時,全校師生3754人所贈勒的紀念石碑正面山牆以簡潔的幾何圖形構成大斜式的山頭,強化主入口意象,二樓前簷並做成露台,雖無實用功能,但卻使簡單的立面在視覺上產生多層次的感受。左右兩側為對稱衛塔(鐘樓)樓頂女兒牆做成弧線簷飾,使樓頂的天際線產生多元而優美的變化。 

「紅樓」中央走廊雖未挑高,但是十分寬敞拱形柱列氣派大方,裝飾與結構功能兼具。左右兩側翼樓呈東西向延伸寧靜深邃的通廊,讓人的腳步自然放輕。二樓目前重要文物典藏的校史室,平日並不對外開放,樓梯間並揭示建中「勤樸誠勇」的校訓。兩側迴廊呈「ㄩ」字型互通,一二樓廊柱皆呈拱圈形廊柱,窗戶亦皆為圓拱窗厚實廊柱與對稱的拱窗、窗簷,呈現建築規律的韻動與穩重和諧的美感。 

在學校的校園內,通常只要有較具悠久與故事典故的建築物,在年輕學子浪漫情懷的催化下,自然形塑成學校重要的精神象徵,且均會賦予各種獨特的「別名」、「暱稱」,取代學校原定的「中正樓」、「逸仙樓」、「中山堂」…等刻板的行政稱謂,且屆屆學弟妹相傳下去,成為學生時代最美麗的回憶。例如附中的「古堡」、南一中「竹園崗」、中山女高的「楓樓」,「紅樓」對建中人而言,已經是無可取代的認同表徵了

 

                                                                  阿達碼  2006/11/18彰化芳苑  

█ 請參考延伸閱讀: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紅樓
建國中學校史室校史沿革紅樓老照片-,台北第一中學校(1922年),台北大空襲災後景況(1945年),省立建中(1945年),沙漠兵團二丁掛紅樓的年代紅樓正面全景紅樓鳥瞰圖

台閩古蹟資訊網建國中學紅樓
台北市文化局建國中學紅樓

建中歷史教師/周志宇老師-建中紅樓歷史。(國中基本學力專刊-飛揚31期2003/10/22)

紅樓巡禮-建中之美


      [駝城風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建議畫面調整為 800X600 解析度,瀏覽本網頁請按 F11 全螢幕功能鍵,以達到最好的瀏覽效果※

The Workshop Since: 1999/04/01
  Web Work Station Since :2002/06/13   Update:2006/11/17
  ©Copyright 2002,2003,2004,2005,2006 - Roger Shih Workshop
Send comments and questions about this Web  to: E-Mail
: Adama Shih 
網頁版權所有: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