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口林宅「大夫第」位於台中縣神岡鄉社口村,為清末與日治初期台中仕紳聞人林振芳(1832-1905年)的故居;林振芳生於清道光12年(1832年),幼年父親林崑賽早逝,母親改嫁,由祖母、伯叔崑偉、崑山撫養長大,伯叔過世後,承繼林家三崑(崑偉、崑賽、崑山)家業,繼續拓展商務,成為萬貫家產之富商,擁有土地四百餘甲。但「林三崑」兄弟家族的後代仍共同生活,
堂兄弟相處和睦,使得社口林家「三崑世族」的聲名遠播,為鄉人所稱頌。
林振芳一生不甚讀書,但通大略,於咸豐5年(1855年)棄農從商,開設「義春𠕇舖」經營雜貨,由於識時務、辨順逆,閱歷豐富又勤於鄉務,排解紛爭,持事莊重公正,時為地方所敬重之「甲頭」、「家長伯」。清同治9年(1870年)捐納授奏「中書科」後並晉授「同知」職銜,事業與聲望如日中天。
清光緒初年(1875年),正是林振芳事業最巔峰的時期,為因應家族人口逐漸驟增(林振芳娶有五房妻室),林振芳在住家「維禮居」不遠處購買了吳張舊宅第進行修建,歷時三年,宅名為「泰孚第」、「厦屋」;「厦屋」即是「下厝」之意,以對應「維禮居」之「頂厝」,而「泰孚第」即為「大夫第」之諧音。這也是社口林宅「大夫第」的由來。「亣夫第」自此與「筱雲山莊」、潭子「摘星山莊」齊名,並列台中三大宅院。(註一)
日治初期林振芳出任台中的保良局長(1896-1898)與台中縣參事、台中農會副會長、日本紅十字協贊委員等職,曾受日本總督府紳章、特敘勳六等勳章、瑞寶章,可謂權傾一時。1904年日俄爆發海戰,日本政府於台灣本島逐步強化道路設施,以作為軍事戰車行駛之用,明治38年(1905)年急欲開發豐原往神岡的陸軍大路,沒想到正好道路直直地跨過「大夫第」宅邸,後來得知宅院主人為林振芳,乃改變設計,繞道而行,足見林振芳於日治初期的威望。
「大夫第」雖然逃過軍權的破壞,但卻逃不過自然的力量;昭和10年4月21日(1935年)台中地區發生大地震,林宅損毀嚴重,左右外護龍、寮房坍塌損毀,之後並改建日式平房,而1980年間林家拆除左右兩側荒廢的銃樓,後人再也無法一窺「大夫第」整體的宅第格局。
「大夫第」原為二進六護龍外加工作寮房的合院格局,僅留目前不完整的二進雙護龍合院形制,院埕分為內埕與前埕,前有半月池,院後壟地則有百年樹齡的大樹,像是大夫第的守護神。院邸的門樓設於西側,為「大夫第」的總出入口,呈三開間配置,為1935年之後補強砌造。墀頭上有仿西方式樣的洗石子裝飾,粗拙的造型與樣式搭配傳統建築是十分突兀的表現;這段期間「林三崑」家族勢力亦出現分散逐漸式微。
進入門樓後,出現一條「S」型的通道(巷弄),通道兩側為守衛用的矮牆,是林家院內獨特的防禦系統。但後來林家為便於機車出入乃將巷道的石鋪地面改為平整的磚面,而失去歷史的原意。
經過通道,右側即為前埕,寬敞的前埕左右均有翠綠蒼鬱的老樹,第一進為門廳,主要為接待賓客的空間,正面做「凹壽」的設計,門面簡單素雅,紅瓦、白牆、卵石牆基顯露出客家建築的樸實風貌。不過,室外水車堵上精緻細膩的交趾陶藝與室內棟架上金碧輝煌的彩繪,讓人立即感受到榮華尊貴的氣氛。門廳後門扇上螃蟹造型的門閂木雕,左右各一隻代表著「二甲傳臚」的深遠寓意,最具古趣。
第二進為正廳,為祭祀祖先儀典與家族議事的空間。正廳廳外步口廊兩側墀頭均有「憨番扛大杉」的托木雕飾,刻畫活潑生動,在北、中部民宅中是極為少見的。外牆壁堵、櫃檯腳石雕均以豐富的吉祥辟邪題材展現。而正廳廳內神龕雕飾與獨一無二的長條回紋形案桌是整座「大夫第」的焦點。
正廳的神龕中間立有林家歷代先祖神位,上方如意座上立「中書科」黑底擂金的匾額,左右壁屏仍是氣勢非凡的名家書畫。而正廳大門中檻上書卷匾額,中央鑲有壓花玻璃,書卷兩側細雕「要知盡慶華封祝,銀燭秋光今畫屏」(
註二)的詩句與一般正廳常使用祈福添壽、金玉滿堂的詩句截然不同,對照「大夫第」今日情境,其中蘊含的意理,頗令人玩味。
「大夫第」正廳前的內埕,採左右護龍前院牆封實的作法,院牆高7尺,彼此無法透視,形成左右護龍與正廳內埕各自獨立的空間。而院牆為卵石牆基,斗仔砌磚牆,頂端並做「牆帽」逐層向下形成階梯屋坡稱為「蓑衣簷」,而院牆形制與牆帽的設計常見於傳統的客家建築中;筱雲山莊中五常堂、頂瓦厝、新埔潘宅亦有相同工構。
「林三崑」家族的子孫,長期游藝於「大夫第」的詩文風趣,後世均從事文化教職居多,內斂守成。其中以林振芳之曾孫(第18世)林葆家(1915-1991年),在陶瓷藝術的鑽研最為出色。林葆家出生於「大夫第」;台中一中畢業後赴日習醫,中途棄醫學陶,在日本京都高等工藝學校、陶瓷試驗所學習陶藝,返台後致力台灣陶瓷產業改良,對現代陶藝的發展影響甚鉅,被譽為台灣現代陶瓷之父。
社口林宅後代不僅影響台灣現代陶藝的發展,也因為平日佳餚糕點連帶影響了中部地區漢式糕餅的發展;由於林振芳平日交友廣闊,宴請親友均聘有名廚料理,而對糕點餅藝的品質要求均十分嚴格與講究,於是成為林家應酬交際的贈品,又經由仕紳間的傳頌使「大夫第」的風雅小點聞名於鄉里。
林家子孫乃在清光緒年間,以「林三崑」家族中的「崑」字為商號,創設「崑派商店」,販售雜貨也從事糕點製售。光緒20年(1894年)林家的「總舖師」張林犁,自立門戶創設「犁記餅舖」,以製作麥芽餅、蒜蓉餅等「漢餅」聞名於中部地區。
民國42年(1953年)社口「林三崑」家族後代林紹嵌與曾經在家族事業中「崑派商店」學習餅藝的師傅魏清海合作在台中市(繼光街、民權路口)開設「太陽堂」餅店,民國45年(1956年)因大火遷移至自由路,但仍專門產製麥芽糖餅為主,形狀渾圓中間蓋有紅花米的圓店章,狀似太陽,因而得名,而這也是日治時期林振芳招待日本人的「招牌糕點」-麥芽餅。
「太陽堂」店內有一幅顏水龍先生設計崁貼的「向日葵」馬賽克壁畫,曾被誤為政治意識的圖騰,而封畫數十年,於民國76年(1987年)解嚴後重見天日。而魏清海於民國57年離開「太陽堂」,在第一市場另創「一陽堂」餅舖,後來房租到期後即結束營業,乃四處傳授餅藝,中部地區直接或間接受教於魏清海有百餘家,對於傳承與發揚漢式餅藝,不遺餘力。
今天的台中市,從火車站到中港路交流道,沿路上均有數不盡的「太陽餅」廣告招牌,與其說是魏清海四處傳藝惹的禍,不如說是昔日「大夫第」中嘴饞挑剔的林振芳才是「太陽餅」的歷史元兇;而神岡社口的「大夫第」原來正是台中市「太陽餅」的老家!
阿達碼
2006/08/29彰化芳苑
■ 請參考延伸閱讀:
夏季學校:台中地區家族與歷史研習營-社口林宅大夫第。
走讀台灣-台中縣神岡鄉-社口林宅。
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古蹟建築-社口林宅。
台灣的古厝-社口林宅-楊仁江/弘化文化。
台中縣神岡鄉社口村-犁記餅舖。
台中名產-太陽餅-魏清海的口述歷史。太陽餅原鄉-崑派商店。
台灣現代陶藝之父-林葆家;台灣歷史辭典-林葆家。
■註一:社口林宅「大夫第」為三級古蹟建築,目前仍有林家後代居住管理,入內請先取得同意。
■註二: 「要知盡慶華封祝」語出千家詩中宋朝蔡襄的《上元應制》,「銀燭秋光今畫屏」改寫自唐朝詩人杜牧《秋夕》中的「銀燭秋光冷畫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