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祿(1770-1841)生於清乾隆35年諸羅溝尾庄(今嘉義縣太保市),幼年失恃,由長嫂許氏扶養長大,年少熱愛武術,鑽研孫吳之學,15歲即入武痒習武。
清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黨眾攻佔諸羅,溝尾庄遂徵募500壯丁,擔任以府城為指揮中心的前鋒,協同在次年收復諸羅。年僅十七歲的王得祿因征戰有功,授千總,賞戴花翎五品,也從此開啟王得祿征戰的一生。
從嘉慶初年(1796年)討伐海寇蔡牽屢建奇功,到道光20(1840年)年以71歲的高齡奉令駐防澎湖,征戰數十年,經歷無數水路戰役,平定閩、粵、台大小動亂,功勳威震台海,被晉封為太子太保,官位之高是清朝時期在台灣人中是無人能及的。嘉義縣太保市的地名即因此而來。
王得祿後因積勞成疾,病逝於澎湖,清朝誥授建將軍,晉加榮祿大夫,贈伯爵、太子太師,賜謚果毅,如此顯赫封典,更是昔日清治時期台灣的第一人。古云:「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是多麼殘酷的現實。死去的人才能看見真正的和平,相信一生戰功彪炳的王得祿
,這個時候一定看見了!
清廷給予王得祿高規格的厚葬禮遇,依據「大清會典」的規定,陵墓的規模須受封爵品位之限制。一品官墓前使得設立「石象生」:意即石刻的石人、石馬、石羊、石虎、石望柱各一對分列左右,而王得祿的墓除了沒有石望柱外,從墓岸、左右兩側寶城-麒麟、鳳、獅、象的石雕各一對,是屬清朝一品官墓的形制。
王得祿的墓塚葬有元配范夫人與繼室陳夫人,三人合葬。范夫人早逝葬於關廟大仙寺,而繼室夫人則於王得祿出征澎湖後病逝,於是王家的後人,在興築王得祿墓陵時,遂將范夫人遷葬至此,三人同葬共眠於新港的「番婆」村。
為什麼會葬在「番婆」村,背後還有一段小典故。據王家後人王乃謙的傳述,王得祿死後,家族確有請專人勘輿,地點選定在今台南白河鄉內角村,名為「馬稠後」的地段,並開工築墓。但是當地居民恐怕清廷將軍的墓陵設置在此,未來將遭致麻煩,開始放出風聲說:「大將軍葬於馬稠後,馬稠與馬槽同義,馬糞的臭味,對大將軍不敬,宜再擇地」,並近一步建議「王將軍曾攻打越南番邦,新港的番婆村較適合」。而恰巧新港番婆村有王得祿第九子王朝文的地,面積近1.3公頃,經再勘輿後認為適合,於是王得祿的墓陵就決定在「番婆村」築墓。而昔日舊稱的「番婆」村在後來行政區重劃時,改劃定為六腳鄉雙涵村。
王得祿墓陵民國72年(1983年)公告為國家一級古蹟,1990年修建完成。而王得祿墓最是吸引所有訪客的目光,就是墓埕的石雕,雕線流暢,形簡意足,姿態飽滿渾厚與神情生動,充滿古樸拙趣。
阿達碼 2006/03/11 彰化芳苑
請延伸閱讀: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台灣建築史-一級古蹟-王得祿墓
嘉義縣觀光旅遊網---王得祿墓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