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宗祠,始建於清同治9年(1870)原屬「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格局,歷經歲月變遷更迭,僅存目前四合院現貌。劉厝曾於1995維修宗祠,但漆色與壁面彩繪失去古意也缺乏日常維護,且曾多次租借電視公司拍片,埋下如今敗象;護龍房舍(廂房)漆面嚴重斑剝,門窗嚴重破損,屋況急遽衰落。
劉氏宗族,代代豪傑,名仕濟濟,台南縣誌曾喻為南瀛第一世家(台南縣誌卷八-人物篇)。劉氏家族第九世之後,受國民政府農地解放政策影響與白色恐怖的迫害陰影,家業開始分離,逐漸淡出政治,隱野於民。尤其是劉明電與劉吶鷗兩位先生在劉氏的族譜中曾經有意無意地被忽略。
劉家第九世中幾位代表性的人物有:
■
劉明電(1901-1978),係台灣人留學德國柏林大學哲學博士的第一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擁護者,政治立場與家族各派下廻異。長期對抗日本殖民統治,與台南吳三連、台中清水楊肇基被稱為「米管三勇士」,並與當時台灣政商菁英蔡培火、林獻堂交好。後雖繼承龐大家產(三百餘甲田地、柳營洋樓、鹽水港制糖會社部分股權),但卻反對日本政府對蔗農與地主的剝削政策,從事「大湖農民組合地下運動」,因「柳營事件」的抗爭,於1935舉家避居日本,在日本繼續展開遊說與鬥爭。228事件發生後曾與友楊春溪、謝溪秋、甘文芳聯手修書批判蔣中正,要求嚴懲主謀陳儀。於是成了當時國民黨政府第一波列管的黑名單,並
誣以「附匪人士」。國民黨曾派出蔡培火出面勸說放棄左派思想,國民黨政府願意歸還沒收之財產,但劉明電仍堅持為理想,終身為馬克思主義奮鬥。自1935離台從未再返回柳營故里,於日本過世,身後藏書典存於北京中央圖書館。係台灣少棒之父謝國城先生之二姐夫。
■
劉吶鷗(1905-1940),本名劉燦波,1905/9/23生於柳營,在台南縣鎮鹽水國小、長榮中學畢業,1920年轉往日本青山學院中學部、高等部文科攻讀英文,1926年持日本護照進入中國,在上海學習法文並發展事業,往返於台南、東京、上海,從此開啟傳奇但短暫的一生。劉吶鷗從電影藝術逐漸接近政治,在上海被視為國民黨的「御用文人」,於日本軍統時期卻被視為「漢奸」,被稱為「三分之一台灣人,三分之一日本人,三分之一中國人」備受爭議,但終其一生追尋「要我活自己」。不幸於1940年在上海京華酒店被暗殺身亡。
劉吶鷗充分展現台灣人海洋開拓進取的精神,是第一位在上海主持文化事業(出版、電影、翻譯、作家)的台灣人、早期投資大陸房地產的台商、引進「新感覺派小說」、倡導「軟性電影」理論與實踐者、第一部諜報電影的導演、早期電影紀錄片導演、先鋒派電影領航者、蒙太奇技巧擁護者、電影眼睛理論提倡者等,他寫下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電影史的重要一章。
2005/09/17-18國家台灣文學館舉辦「劉吶鷗國際研討會」,其公子劉漢中教授曾返回柳營劉氏宗祠舉行隆重的古禮祭拜,也象徵著劉燦波在劉氏宗族中重新被定位。
■
劉啟祥(1910-1998)幼年在柳營
劉氏公厝長大,12歲喪父,目睹家族爭奪財產之景況,感到厭惡與無奈,在母親與兄長鼓勵下,隨其二姐夫即東渡日本,畢業日本文化學院繪畫科。並與楊三郎赴歐習畫,畫風靜謐優雅,落筆簡潔而意趣盎然,用色單純而色感雋永。創辦高雄美術研究會與
台灣南部美術協會,致力於美術教育與推廣,曾任教於台南家專,被譽為高雄油畫美術之父。
■
劉明朝,在日本高考及格的台灣第一人(畢業東京帝國大學),台灣合作金庫總經理、台灣水泥常務監事、第一屆立法委員、國大代表,柳營劉派元老。
■
劉明哲,日據時期為柳營庄長、台南州議員,光復後任華南銀行常務董事、台灣省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