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正是國立台灣博物館自2002年休館三年後,重新開館一週年的日子;國立台灣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個自然史博物館,也是目前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更是當今僅存少數日據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仿西方古典建築的傑作,堪為見證台北繁華時空的歷史標本。
1906年(明治39年)10月日本殖民政府為感念兒玉總督和助手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促進台灣現代化,總督府聯合台灣富商仕紳倡議募款集資籌劃興建紀念館;1908年
恰巧遇上台灣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為慶祝鐵路交通現代化成功,乃決議擇定台北天后宮(在台北新公園內)興建「兒玉、後藤紀念館」,並由總督府技師野村一郎及技手荒木榮一
聯合設計,主體建築融合了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式的風格,
於1913年強制拆除天后宮,工程於1915年(大正四年)完工,而從1906年籌劃興建到1915年落成啟用整整耗時9年,其慎重可見一般。竣工開館時兒玉與後藤家屬象徵性受贈後,即正式定名為:「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紀念博物館」,目前館內仍留有兒玉、後藤兩人銅像。
日本殖民台灣時期,以台灣本土人文與自然史料(植物、林業、礦業、原住民文物、南洋文物..)為主要蒐集研究的對象,其實,背後潛藏著以台灣當跳板,做為進侵南洋行動的前置準備。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意圖,所以
全面蒐羅許多珍貴的自然史料(人文、動植物的化石、標本、文物)完整而深入;不過,這種幸運是諷刺的。
戰後台灣光復,1949年國民政府將其改隸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整修後更名為:「台灣省立博物館」,並將藏於庫房中的兩隻銅牛移至戶外,自此成為新公園的地標,
也成為無數旅遊民眾最喜歡逗留合影之處。1998年內政部公告為國定古蹟,1999年改隸文建會,定名為「國立台灣博物館」。
奈何,擁有豐富的台灣先民文物與人類學、植物學、動物學典藏標本,雖幸運地躲過戰火,但卻逃不過人謀不贓。長期的管理不善與典藏空間不足致使文物遺失與接收已經五十年但卻有五萬件標本尚未清點建檔,以致於被外界譏為-「抱著寶物睡覺」。
沉痾積弊終在1998年研究員竟替古董商背書進口假文物,而引爆館內重大的利益糾葛。及至政權更迭,2000年7月立法委員陳景駿、林濁水、曹啟鴻等聯名提案要求強制點交,進行徹底清查。2002年331大地震後,正式休館三年,進行內部整修,於去年5月18日正式復館,重新開放外界參觀。
而你知道嗎?參觀這麼一座台灣自然人文寶庫,只需要20元!
真的,是新台幣貳拾元整!
阿達碼 2006/05/02 彰化芳苑
請繼續延伸閱讀:
國立台灣博物館-今日台博-建築瑰寶。
國立教育資料館網站-國立台灣博物館。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古蹟建築-國立台灣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