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迴復


「破與立」- 亢龍有悔 (下)                   施明煌 2003/07/21 

固、特、異 - 教改新物種

傳統上,一般保守的科學家通常會遵守創造新物質的程序 : 也就是必須先了解物質本身構造與特性與基本理論的引導,再投入大量研究,才能製造出特定用途的新材質。但1839年美國人固特異先生(Charles Goodyear, 1800-1860) 對橡膠原汁的化合實驗也只知道含有碳和氫,對什麼長鏈份子(Polymer)的結構更一無所知,但經由他不斷實驗之後,卻得到一種可以彎曲富有彈性的物質-「天然橡膠」。 這樣一種具有高度實用價值的新材質,是在不明瞭他物質特性之前就已經發明,似乎與哲學世界中的實驗主義有異曲同工之妙。

1830年初期化學的合成實驗活躍發展,百家爭鳴,令人目不暇給。而台灣現世的教育改革就如同一場永遠無法停止的化學實驗;也無法預期實驗的結果。不過我們還沒看到實驗成果前,卻意外發現台灣 「教改」 的新物種 -「固、特、異」。而更有趣的是,這個的新物種與1839年固特異先生發明的 「天然橡膠」 也十分類似-「橡膠這種物質在巨觀上像是固體,但在微觀的尺度上卻仍保有液體的份子結構 (註一) ;而「固、特、異」 這種變異的物種,在 「教改原獸事典」 的巨觀上,仍維持宿主的期待的 「神豬」 原形,在微觀量度上,被大量重製的意識原形早已失去內在的靈魂與物種的認同危機。只能借用喬治.歐威爾的 「動物農莊」 作為掩護,高喊:「 所有動物一律平等 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平等 」 (註二),我們看看在這一次預定(9/13-9/14)的社會交易( social exchange)中誰是最大的贏家!!

在中國封建王朝解放的民國初期,所謂新知識份子諂媚資本主義製造了許多 「德先生」(Democracy)與「賽先生」(Science)的新迷信;但現今台灣的教改實驗卻不斷製造了不同屬種「固、特、異」的官員,專家、教師、學生、家長 ……。
現在這個時刻
而誰能拯救我們呢?
而我們能拯救誰呢?

老師你在哪裡?- 善意的缺席

台灣的社會一直被一隻看不見的黑手操弄著,我們卻找不到這位趨勢的兇手祂似乎永遠站在制高點上看清楚過去與未來,連價值的錯亂都可以成為社會傷口的光榮勳章。今年的四月下旬教育部內部密集進行了「新世紀教育發展會議」的籌備會,確立各項主要議題,基本主調為「二次教改」行動規劃,預定在(9/13-14)召開大會。教育是重要公共議題具備有多面向性(Multiple Reality)的特質,是不可能同時滿足不同立場與主張者對教育的要求。個人無意評論教改的路線與技術面的紛爭,但我卻看見站在教學火線上的教師,對教育失去熱情的冷漠,沉默地看著…..沒有話說………..!

從五月開始到六月中,教育部透過官方的「週邊」團體,由上而下,行文各地方政府教育局與所屬十二所師範院校陸續舉行所謂的「教育論壇」,以「徵詢」「座談」的方式彙整:檢討課程核心內涵與九年一貫的爭議到K-12的解說…..沒有反詰、思辯、歸納的「論談」,處處可見政治的儀式,無疑又是一場政治樣板操作的「公共論述」!

「教改」真的是在做「化學實驗」。實驗或可停止,但所有投入實驗物質再也無法恢復初始的物性,即便使用還原劑重建分子結構,也只能得到相仿的樣貌表象而已。教改實驗的社會傷口,不也是如此嗎?而在掌權者以政治制約的「二次教改」,對社會產生的安慰療效,又能維持多久呢?教育是社會「根」、「層」的問題,教師是最貼近學習主體的,但教師怯於面對教改的勇氣,尤其多數上了年紀的基層中小學教師,無法適應鬆綁後的教學體制,選擇離開卻頻遭阻礙,整個教育體制簡直就像「便秘」的消化系統,但還要被迫不斷進食!但除了權益問題外,教師對本職專業與面對知識的態度,自我反省的能力又如何呢?
在面對社會質問與責難教改問題,參與教改實驗工程的每一個人(角色)都說:「不是我的錯!」 (註三) 我想,教改工程最大癥結是:「大家都沒有錯」!


六月底到現在,各種教改團體不斷透過媒體發聲,從「快樂學習連線」、「流浪教師」、「高學費」、「教師退休」、「重建教育連線」…….. 另外原本已失勢的教改大老,恐怕有被邊緣化的危機,還不害羞地做球輸誠給政治人物殺球得分,最貼近基層教師的全國教師會極似沒有劇本的演員,站在台下觀望,似乎準備「善意的缺席」!

七月十五日的常務理事會劉亞平也「善意的缺席」,以成全「教研會」由既成的現實轉化成法律的事實;全國教師會難道會選擇在「準全國教育會議」的議題上也要比照「劉亞平模式」嗎? 面對不同教改團體與政治人物紛紛提前霸佔928的舞台,請問老師,今年的928你會在哪裡?

十三猜 - 永遠的誤差


有一種遊戲 - 「十三猜」,就是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你可以提問十三次問題來猜想別人心中所想的事物,問題的題形規定為是非題類型,而答案不用紀錄,只存放在心底。
例如:甲心中所想的是「籃球」
乙 提問 : 是不是兩個字?
甲 回答 : 是
乙 提問 : 是圓形嗎?
甲 回答 : 是
丙 提問 : 是可以比賽的嗎?
甲 回答 : 是
丁 提問:五個人對五個人的比賽嗎?
…………
大家最後猜是「籃球」,但甲刻意不被猜中,卻詭辯回答「排球」。其實答案真的是「籃球」,我們卻無法證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而往往問題無法完全包圍答案,問題只能不斷在影響答案,答案永遠也「猜不透」;掌權者對 「教改」 的答案也隨時在變。 我們今天看教改實驗的成敗就像「十三猜」,符合「永遠測不準原理」(註四),美國基本粒子理論的物理學家費曼先生 (Richard Feynman1918-1988 ) 說過:「理論是最好的猜測」 ,我們應該慶幸教改實驗過程中還不斷有理論加入與辨證發生,而愈多人參與提問,愈能把答案趕進問題的柵欄中,這未嘗不是悲觀中樂觀。我們都是玩家(參與者),雖然無權決定答案,但有權力用問題干擾(修正)答案。

亞洲金融風暴的作手索羅斯曾說:「玩遊戲都要付出代價!」,但結束遊戲最好的方法就是離開遊戲;全國教師會除了「爭權益」籌碼外,還能夠在所謂「教學專業」、「教師評鑑」上取得多少發言空間呢?由「誰」來談?找「誰」談?楊益風?彭…?葉……?劉……? 假如全國教師會已準備退場,離席前請小聲說話 ………!

馬丁路德說:「良心是安眠的枕頭」教育工作是良心的事業,但看來許多第一線從事教育的工作者似乎不需要枕頭,一樣能呼呼大睡!倘若如此,那教改的成敗,還用到 「十三猜」 嗎?

2003/07/21凌晨彰化芳苑





註一: 1991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熱納(P.-G de Gennes) 固、特、異的軟物質,天下文化,1999初版, 郭兆林、周念縈/譯,歐陽鍾燦、 牟中原 /審訂 。ISBN9576215439。
註二 : 「遊行 出去走走」 第23頁 全國教師會, 2003/06初版 ,林玉佩編 ISBN9572881000。
註三:「不是我的錯」 文:克里斯強森 圖:史丹伯格 譯:周逸芬 2000/01初版
ISBN9579828199和英出版社 。閱讀年齡8-12歲 父母陪讀 12歲以上自行閱讀。
註四:物理學家海森堡 (Heisenberg) 的「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


       返回目錄 INDEX                                      UP


※建議使用IE4.0以上版本及800X600解析度,瀏覽本網頁,以達到最好的瀏覽效果。

網頁版權所有: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請勿任意轉載
The Workshop Since: 1999/04/01
  Web Work Station Since :2002/06/13  Update:2003/12/15 
  ©Copyright 2002,2003 - Roger Shih Workshop
Send comments and questions about this Web  to: E-Mail: Roger S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