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迴復


英雄- 秦始皇與亞瑟王

  「英雄」(Hero)這樣的詞眼,存有一種魅力;有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魄力。但在這一個「無厘頭」的年代,似乎任何人都是「英雄」,總喜歡把自己放在成全「定命」的位階上,不管是出其不意的「大人」變「小人」,或是「配角」變「主角」,已習慣接受弔詭的「翻轉」,配合命運完美的演出。

 

  似乎我們都真的已失去一種反抗運命的勇氣 刻意發動一場可能失敗的戰爭。

 

   從「定命論」的角度來看張藝謀的「英雄」,即使沒有長空、殘劍、飛雪、無名等刺客,秦始皇仍然會掃滅六國,一統天下;而「圓桌武士」裡騎士俠情的亞瑟王,也註定是「無故」拔出坎特布里大教堂前石頭中的「王者之劍」(石刻原文:The sword in the stone excaliber 譯文:無故之意 )的少年華特,統一了全英格蘭;中國的「英雄」是隱喻「無名」產生的,而西方的「英雄」明示是「無故」的安排。

 

       用「定命結果論」來解釋是:不要迷信「英雄」,某些事件總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總會有人來圓滿它,至於時間如何?是何許人?只是上帝從「夠格」的人選中「隨機」挑揀一位來完成這個歷史任務的「英雄」而已。不管是亞瑟王或秦始皇都是從「無故」、「無名」或然中被撿選出來的。

 

  所以「定命論」都是站在「現在」的時間觀點「由果推因」用製造問題來滿足已知的答案。而「現在」是未來的歷史,也是歷史的未來;我們可以預測未來的可能,也可以找回歷史的真相,但唯獨無法發現「現在」的「現在」。

 

那麼誰是現世「夠格的英雄」呢?是「魔戒」中穿越「死亡之路」的亞拉岡?或是「魔法學校」裡的進入九又四分之三月台的哈利波特?亦或是「羅生門」中良心發現的樵夫呢?還是「天龍八部」悲壯的喬峰呢?還是「圓桌武士」裡開放平等,誠信實踐的亞瑟王呢?

 

顯然張藝謀「英雄」的出現,使「英雄」演變成一種抽象的概念,一種屬於「英雄」特有音符、形體、顏色的超脫美學,是後現代「英雄文化」的另一種表現。透過人物、事件、時間交錯敘述供應我們多種「英雄」的口味選擇,隱含多種變幻思維的可能。

 

       但張藝謀「英雄」的定義已經不是公義與美德的使者。他巧妙運用「英雄」惜「英雄」的傳統橋段嘲謔(caricature)現世:秦始皇感嘆普天之下最瞭解他的人,唯獨刺客「殘劍」一人。暗喻推論「刺客」是「英雄」的知音;那麼現在最瞭解美國總統布希,是不是應該也唯獨是恐怖份子「賓拉登」一人?而更詭論(Paradox)的是沒有「英雄」的犧牲就沒有「偉人」誕生,真不知道這是諷刺還是笑話!?

 

       而當今獨尊的「英雄」,美其名為了世界的「和平」與「一統」,我們卻無奈地成為造就「英雄」的棋子(旗幟),選擇享受犧牲,承擔死命!徒呼奈何!

 

從社會思想家托佛勒(A.Toffler)的未來學三部曲(註一)來看「英雄」,未來已不是由「英雄」決定,在趨勢的洪流裡充滿「解構的衝擊」、「組織的動勢」、「知識的權力」相互牽引激盪的力量,像是一隻看不見的手主導未來的歷史;也就是說未來的變化是現在「趨勢」、「波動」、「權力」衝突的結果,而不是自然命定的演進。

 

        換言之,中國式「英雄」中唯我獨尊的秦始皇與西方式「圓桌」上開放平等的亞瑟王,意味著東西文化在管理組織(國家)哲學思考中差異的況味。秦始皇在「無名」面前擲劍求死,以「手中無劍、心中無劍」頓悟,坦然面對劍客真實「自我的軟弱」而至「求敗不敗」意境,自立成為中國第一個皇帝。

 

亞瑟王卻因為藍斯洛騎士與奎妮維王后一段若有若無的曖昧愛情,被莫德雷騎士挑撥離間,他卻不願面對事實的真相(自我的軟弱),而毀滅了圓桌精神(註二),終致「加美樂」城成為廢墟。所以我們常說的「最可怕的敵人是自己」,當我們要「為自己出征」(註三)的同時,首先我們就必須誠實的面對「自我的軟弱」。

 

而現世的自命為「圓桌組織」裡的「騎士」們卻沉溺在「以蜂為師」吹縐「一池春水」的假想,明明是「辛苦的叛逆」卻裝成悲情「代宰的豬」,一副酷似「梅林大師」警語的架勢;而在打敗仗黯然揮別下台的同時還希望得到一個「英雄的吻別」,匆忙之際還打翻「爭名奪利」污名的染色瓶;早已各自陷落在不信任的流砂中,無力面對自我的軟弱,像似一個「思想巨人」「行動侏儒」的怪物。

 

        但有自知之明的中國「英雄」早已體認市場供過於求的現實,提前開始賤賣理想,交換利益,媒合自己未來的出路了!

                                                                                                                                                                              施明煌敬上          2003/02/15

 

 

註一:社會思想家托佛勒(A.Toffler)的未來三部曲-1970「未來的衝擊」,1980「第三波」,1990「大未來」。

註二:圓桌的精神:開放、誠信、平等、實踐。

註三:「為自己出征」方智出版社 Robert Fisher 王石珍譯。

 


       返回目錄 INDEX                                      UP


※建議使用IE4.0以上版本及800X600解析度,瀏覽本網頁,以達到最好的瀏覽效果。

網頁版權所有: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請勿任意轉載
The Workshop Since: 1999/04/01
  Web Work Station Since :2002/06/13  Update:2003/12/15 
  ©Copyright 2002,2003 - Roger Shih Workshop
Send comments and questions about this Web  to: E-Mail: Roger S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