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迴復


視與尋928 (十一)

                                                 -教師工會,是台灣教師人權運動的初始與定着

過去,實不能,而非不為也 

1995年7月14日三讀通過《教師法》,8月9日公佈實施,「教師會」正式成為法定的教師組織,宣告教師人權運動進入「教師會」時期。《教師法》從1988年8月提出草案到1995年三讀通過,整整延宕近7年之久,妥協當時「謝長廷版」(教權會版)、「何智輝版」、「教育部版」、「陳哲男版」四個版本,回觀這段歷史,當時「教權會版」沒有實現的二個主張:一是「教師工會」,二是「罷教」爭議權的行使。而巧合的,2002年全國教師會「928」大遊行,所爭取的即是「工會」與「協商權」、「爭議權」的行使,剛好符應台灣教師人權運動發展的軸線。 

但目前的《教師法》,仍無法脱離「國家統合主義」(State corporatism)的控制色彩,即是獲得法律保障的單一代表組織,層級式制度(三級教師會),還有具獨占(法定唯一代表)的特性。「全國教師會」就是具備這種直接壟斷的「唯一性」,而使教師組織無法進入多元競爭。也因為「唯一性」,往往就深陷在選舉謀略的泥沼中,無法自拔。 

這種權利(力)「癮頭」,才是全國教師會,不願意「自我解構」,朝「工會」多元發展的主因。 

目前,全國教師會唱議在《教師法》納入強制入會的規定,而「強制」即是這種「統合主義」下的標準思維。另外「統合主義」的特性就是強調「協商」與「妥協」的重要,但是「協商」權力集中在少數菁英上,「妥協」卻是多數人的義務。這是內部衝突不斷的本源。 

而「唯一性」成了「全國教師會」的「病母」,在選擇面對「教師工會」的「釋憲」,當然就充滿「掙扎」與「躊躇」。 

現在,非不能,實不為也 

廖俊仁2006年6月的「台灣教師人權運動(1987-2005)」的論文,以實際涉入教師會路線爭議的「現在過來人」身分,從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的觀點切入,釐絡出1987年「教權會」到2005年「教師工會」的進程變化,也努力以「事實判斷」取代「價值判斷」(對事不對人),緒論末尾,他也特地提醒讀者注意,在教師會運動「路線衝突」中他所持的立場與態度。這也是當年2002年「928」的主事群之一,繼張輝山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網絡分析」(2003)之後,第二再以親身經歷寫下的研究論文,自是值得關心教師會運動發展的人士閱讀。 

不過,面對當前「台灣教師人權運動」中的停留(staying)處境(2003-2007),明顯出現「分化」(fragmentation)的現象,卻不見著墨。亦即政府對教師組織的訴求,採取了可發揮成效的對應措施,而削弱教師組織運動的能量,使教師組織出現疲態。另外「神才領袖」的個人意志,超越組織內在價值,在內部引發路線衝突,模糊了原有共同的目標。此時又由於組織快速進入「機構化」,開始出現「倫理」與「死忠」的擁護群,驅使意見單一化,而逐漸喪失運動初始的批判性格。 

在論文結尾,廖俊仁對「教育部」與「全教會」(對內)做出研究建議,即明顯表達出個人鮮明的立場與態度。文中對教育部建議有二:一、有關教師組織的定位,二、有關與教師組織合作之建議;而對「全教會」則提出五點建言:一、健全組織功能,二、強化國會關係,三、深化政策論述,四、柔化內部整合,五、加速人員培訓(p130-p132)。這樣直接針對性的建議,在一般的學術性的研究論文並不多見,而且上述「統合主義」(corporatism)的觀點,正也符合當前全國教師會的組織性格。 

其中以「柔化內部整合」的建言中,文中呼籲:不論「鷹派」或「鴿派」,都只是手段上的差異,對於達成教師人權運動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不應該使用「把老師的利益當作升官進的階梯」,這類陰謀論、動機論的語言,輕率質疑不同意見或看法的人員(p132)。對這段話,特別感到興趣,是他「把老師的利益當作升官進的階梯」特意用楷書字體強化表現。 

就個人觀察而言,其實教師組織的「派系」並不明顯,就本質上言,最常出現就是「工會主義」(unionism)與「專業主義」(professionism)的對峙時,常出現的「組織定位」與「身分認同」危機。而內部衝突、批評、質疑風波,泰半是對現任主事者「柔性威權」的不滿與不信任。 

而「把老師的利益當作升官進的階梯」這一點,可視為一種「閒話」(gossip),過去沒有發生,不代表現在或者未來不會發生,況且三級教師會制度(學校、地方縣市、中央)中教師會確實充滿各種妥協,而妥協的過程,本來就是一種「隱無」的交換關係,雖不至於「升官進」,但也有不少是私人性的「邊際效益」,至少有利於其未來個人的生涯發展。惟個人並不明瞭,廖俊仁強調這話背後真正的意涵。 

或許,現階段教師人權運動中對「教師工會」的等待,是教師人權運動中「能為」(agency)與「實踐」(praxis)相依相成過程中的歷史必然,也是定著前,常見游移操作的空間。但倘若參照廖俊仁論文中析台灣教師人權之「政治機會結構」的論述而言,此時正是推動「釋憲」或全力開展「教師工會」的關鍵時刻,但弔詭是全教會對「教師工會」定位,卻是刻意的模糊、拖延,甚至迴避,亦即是主事者的「不為」,而非「不能」也。 

對於,這樣的質疑,對沉溺於權力滋味的人,是不會承認的。不過,下次在立法院遇見教師會「假仙」遊說「工會法」時,請大家可以先問候他(她)們說:「你(妳)們「釋憲」了嗎?」 

 

       施明煌 2007/05/20 彰化芳苑 

 

曾任全國教師會第一屆理事、第二屆副理事長、高中職委員會主委、第三屆監事、第四屆政策部國會連絡人,政策部主任及現任全教會理事、12年國教因應小組成員 

請參考延伸閱讀
台灣教師人權運動的興起與政策影響-政治機會結構的觀點(陳麗如南華大學2004,6)
教師會發展模式之探討-工會主義與專業主義(林彬,2003,教育資料與研究)
教師組織運作之考察(美國)(饒邦安/周志宏,淡大公共行政系2004.12)
世界各國教師會的問題與展望(黃德祥、薛秀宜,2003,現代教育論壇)
全國教師會之集體行動分析(謝碧瑩 2004,6)


     返回目錄 INDEX                                            UP


※建議使用IE4.0以上版本及800X600解析度,瀏覽本網頁,以達到最好的瀏覽效果。

網頁版權所有: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請勿任意轉載
The Workshop Since: 1999/04/01
  Web Work Station Since :2002/06/13  Update:2007/05/20
  ©Copyright 2002,2003 - Roger Shih Workshop
Send comments and questions about this Web  to: E-Mail: Roger S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