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抬轎會」張主任委員
■
餘味-時間的真相
從桃園回彰化的路程,過新竹後即一路陣雨不歇,極似今日的情境。趕在下午二點前到達彰師大旁聽曾淑容教授談「情意輔導」(資優生),但是整個心情還是陷在「苦索-教師品位」的事件上,在自我觀照的課程中可以確定我是不快樂,不舒服的。所以決定再做簡要回應。
我個人並不喜歡,批判的對手以我從事的工作或社群,做為回應或防守的啟點,因為觀點本身並未涉入工作或社群間利益上的關聯與衝突。所以「本人對於施明煌先生對台灣社會弱勢者一向的付出,持以尊重敬仰的心情;」您這樣恭維就免了!個人也不會以「花了多少錢」、「虧了多少錢」來做為尋求支持實現願景的訴求,或者證明自己無私、無過,因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願以此互勉互惕!
談及「衝突論」的觀點,回應文中,您均強調以「功能論」談內向單一組織
(抬轎會)的問題,而個人取向以馬克思主義(Marxism)的「社會階級論」聚焦在教師組織「權力鬥爭」與「利益分配」不均的衝突與矛盾,從「物化生產」的角度看,意即「權力鬥爭」與「利益分配」不均,來自「生產的關係」所決定,而生產的關係又是由「生產的工具」來決定。那教育的生產工具是什麼呢?
您強調的是衝突的本源來自「異質性」的存在,不應納含在「性別」「教育」、「文化」、「知識」..的問題上。我同意「異質性」的存在,但無法理解如何「畫界」,個人認為危機的癥點是我們社會本質上在朝「均質化」單一方向前進。那您是在「解構」、「建構」的哪個位置?
孟子騰文公上篇:「物之不齊,物之性也。」我們回歸「物」的本來面目看待。事件本身有「意圖」與「屬實」兩部分。
「意圖」的部分,個人獨白的論述不是為了證明您的「意圖」而存在,我只是個簡單的「紀錄者」、「觀察者」,當然也包括自己。您就把我當作是「喃喃自語的獨白」(全教會邱淑枝的回應)。忙碌於理想(理想終也是權力的化身)追求的人,就越沒時間和自己說話。但我喜歡這種自語式的獨白,可以慢慢認識自己的慾望,發現自我真實面目。也感謝您的回應,雖然無解於我們差異性的衝突,對我而言是重要的再回饋。
「屬實」的部分,是發生存在的事實,誰也無從改變,彼此理解深淺程度不同,但我不可能站在跟您「符應的位置」上,與您共舞。意識上您強調的是「品味」,我思索的是「品位」,在原點上我就是差異的。但在許多實質的事件內容上,我們並無組織的從屬關係,但關係法理與信度有效性,這部分在「苦索-教師品位」(三)的前頭即以聲明:「弄清楚」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我的責任。
最後謹以「Never
say No!」做為個人的結束。
施明煌2004/7/29 05:00
彰化芳苑
張主任委員文中的無限迴復:
http://naturallybread.yam.org.tw/0928subject/20020928-update.htm
以「時間的真相」攝影作品 分享所有的朋友:
時間的真相 施明煌攝
2004/07/09
高雄市左營舊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