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迴復


衝突論-兩人若不同心,豈能並肩同行?(AMOS 3:3)

 

l          狄拉克的方程-無中生有,石破天驚 (註一) 

狄拉克( 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 1902 – 1984) 狄拉克是英國的物理
學家, 因他對量子論的貢獻而得到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關於他的趣聞很
多,有一則他的小故事,正好可以用來替我回應全國教師會劉亞平與彭如玉,對
「睜眼說瞎話」衝突的提問。故事的大意如下:

   有一次狄拉克在普林斯頓大學演講,演講完畢後,有一位聽眾發言提問並要
求解答:「我不懂你怎麼可以從公式(2)推導出公式(5)?」。
   狄拉克好像沒有聽到聽眾的提問一般,靜默不答。
   引言的主持人急著轉頭提醒狄拉克說:「狄拉克教授,請回答他的問題!」
   狄拉克緩緩地說:「
他並沒有問問題,我只聽到他說了一句話。」
  
   當然,我無法像狄拉克的方程中「
無中生有,石破天驚」,找到「自旋」(spin)
的的動量,但是,我們的生活與生命卻處處充滿狄拉克的「負能」衝突效應。原
本「談人,生是非;論事,起爭執」(趙二呆),
我確信「講人是非,便是是非人」,
我確實是非人
在「社會大學」裡的思維(邏輯與推演),我個人不可能純化(pure)而沒有渣滓
(dregs),但我習慣地在公共事務激烈的論辯與無情的批判的背後,訓練自己思辯許多數學性、物理性、哲學性的擋架 (frame)方法。


l          衝突的詰點-忠誠的自由

從全國教師會的衝突邏輯來看,人與人的語意衝突指的是爭論,即是一個人
自認所持的主張強制取代(cover)對方(亦即相互排斥的陳述),而隱含在衝突之
下,通常有著不同(或是不預期)的利益產生,尤其主動攻擊的的人,絕大多數
是有主導資源的意圖。在個人對人際的觀察與體認中,
這樣的衝突會從理念「不
同」,發展成「不合」,最後變成「不容」。甚至演變成「人身」的攻擊,只有
「割袍斷義」一途
。難道這是所有從事社會運動人士逃脫的宿命嗎,尤其是目前
多位正努力致力於教師工會的朋友,即將開始挑戰組織內部「自律的矛盾」。不
能不戒慎!

      我們不能夠僅僅靠幾個人的話(尤其是媒體/電子報)是否合於邏輯,來判斷
事件的心理動機。而最其中具關鍵的一點是要清楚這個人「如何思考」,而不是
在乎這個人在「想些什麼」;這就是我想要「挑戰」劉亞平、彭如玉偏見的衝突
所在。當
彼此衝突發展成「強辭奪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本質時,便失去「發現」
的驚喜,背後的目的,只是想要肯定他們個人在情感上的偏見而已
「衝突」
(conflict)本身就像一道人類存在的符咒,伴隨人際的生滅。我們彼此俗不可耐
的爭執,一昧停留在「誰是藏鏡人」的發展邏輯,不斷重製團體的焦慮,觸發認
同的危機,也不是我的原想本意
。或許我只是想告訴各位:我們都不喜歡恐怖份
子,可是我們對抗恐怖份子的手段,卻比恐怖份子還恐怖
,尤其是劉亞平最近又
舉出「蓋達」組織當作例子的同時。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89夏季號(註二)中有夏林清一篇「一個自主工會抗
爭歷程與實例調查報告」-結構性衝突與個人學習,裡面有這樣的一段訪談紀錄
-「
…做工會,我等於放棄自我,所以失去了自由,好像換了一個人而已…..
我不喜歡別人管我…..可是現在要為我的行動付出責任,就要變成自己管自
己….。」
這段話正點出全國教師會在組織內部發展上的窒礙點,也是從事工會
運動首先面對自我的壓力源。

     全國教師會從地方自發、自主的發展,到集體交涉的組織(目前還不是工
會),早期依賴的是兄弟般的自願性情義凝聚或是在行動上共同貢獻,但目前組
織形成後(尤其是2003/928後)會員卻逐漸被要求忠誠、服從的義務,而且一
但有與組織決策方向相左或反抗 (不服從)時,即被要求「掃地」(clean),而這
便面臨個人基本自由(權益)與集體需求相互抵觸的衝突。當前會以「服從」與「
忠誠」為組織核心價值的,就剩下「軍隊」、「黑社會」、「恐怖組織」,而這些都
是武裝團體。

    而台灣目前社會型態已經完全服務於「美國資本主義」,社會朝商品化發展,
商品化又以個人化為中心,而個人化的結果就是愈加自由化,人們的生活也就愈
來愈空洞,恐慌於自由的孤獨。這種自由的「單一恐懼」,讓我們形成一種「逃
避機制」,一方面追求自由,一方面又急欲逃離。從社會學門 (Sociology)(註三)
的角度看台灣教師運動的發展,也難逃於伊.佛洛姆(Erich Fromm)的「逃避自由」
(註四)的心理循環機制。
「工會」會不會是教師團體「逃避自由」的形式,一種
孤獨的空集合呢
?讓我們拭目以待!


盆栽的藝術-形勢與意象與抉擇

    喜歡養植盆栽,是許多教師朋友怡情養性的興趣。不管樹種來自是「野植」
或「田栽」相信都會面臨到「移盆」後,在根繁葉茂在修剪枝幹時,難免為形勢
與意象的發展,心理上多所掙扎而猶豫不決;是「美麗」,是「哀愁」,往往在這
「一刀」、「一剪」就決定這盆栽一生的命運。但只要自己親自動刀修剪過盆栽的
朋友,通常會有一種驚喜的感動,就是「置死地而後生」!

謹以此文

分享與祝福目前實踐教師工會的朋友

待續…
                           施明煌   2003/11/23午間於彰化芳苑




註一:1931年狄拉克大膽提出,反粒子理論(Theory   ofAntiparticles)來解釋負能
現象。 這個理論當時更不爲同行所接受,因而流傳了許多嘲弄的故事。 直到
1932年秋安德森(C.D.  Anderson , 1905 – 1991)發現了電子的
反粒子以後,大家
才漸漸認識到反粒子理論又是物理學的另一個里程碑。

註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89夏季號,實際出版於1990年10月。

註三: 社會學理論-雷瑟 (George Ritzer)著,馬康莊、陳信木合譯,1989巨
流。
社會學門正式的誕生是在法國人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啟用
「Sociology」一詞之後為社會學門奠基。

註四:Escape From Freedom 逃避自由 伊.佛洛姆著  莫甘迺滇譯 新潮文庫1978。


       返回目錄 INDEX                                      UP


※建議使用IE4.0以上版本及800X600解析度,瀏覽本網頁,以達到最好的瀏覽效果。

網頁版權所有: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請勿任意轉載
The Workshop Since: 1999/04/01
  Web Work Station Since :2002/06/13  Update:2003/12/15 
  ©Copyright 2002,2003 - Roger Shih Workshop
Send comments and questions about this Web  to: E-Mail: Roger Shih